让蜗牛牵我去散步,放下傲慢与偏见
文丨福林妈咪
孩子经常能在不经意间给父母上一课。
今天看见一个小故事。妈妈和女儿在厨房洗碗,儿子和爸爸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听到一声盘子摔碎的声音。
儿子就对爸爸说:“这一定是妈妈摔碎的。”
爸爸问:“为什么不是姐姐?”
儿子:“因为妈妈都没有骂人。”
爸爸一愣,原来从孩子的角度,可以得出如此真实的结论。大人每天都在评价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每个错误都会被父母指点,却容易看不见自己的错误。
我见到很多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样子,总是爸爸妈妈下指令,孩子被动的听取,孩子永远处于被教的地位。
而父母作为掌舵人,却常常忘记反省自己的指示是否正确,进度是否合理。
很多父母都读过这样一首诗,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嫌弃蜗牛走的太慢。
这个想法,正是很多父母对养育孩子的下意识看法。
我有一个任务,目标是养育一个孩子,照顾他的生活,教他成长。教成什么样,怎么教,都是我来决定。
可能教的不好,我会努力学习,也会去改正,但是这是个由我来主导的任务。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傲慢。
当父母因为和孩子相处而发现更多原来自己没看到的东西,我们就会知道,也许事情的真相不是上帝让我们牵一只蜗牛来散步,而是上帝派了一只蜗牛来牵我们散步。
上帝嫌我们走的太快了,只顾着以后的目标,而忘了身边的风景,所以派了蜗牛来教我们学会慢一点,我们却拿着自己惯性的思维去衡量这只蜗牛。
很多觉得,是我选择了要生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是我的。
但是,学会明白孩子不是你的,这才应该是做父母的第一课。
很多妈妈听孩子们说到过他们的“胎前记忆”:
我当时在天上,一眼看见了你
我感到亲切和缘分
于是我选择了你
所以,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失落人间的天使,就会知道,遇到我们做他的父母,也是一种一瞬间的百万种可能。
马伊琍曾经在《圆桌派》节目上说,她当妈妈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以为是我们选择了孩子,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实际上是孩子选择了我们,她看见我们又问题,过来帮助我们的。
只有当我们放下做父母的傲慢,才能看见自己的问题,你不是什么都对。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的过程。
为什么你总是容易生气?
为什么你总是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顶撞自己?
成年之后,我们经常以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可以生养孩子了,没有那么多问题了,但是真实的养育过程,会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问题,你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吗,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吗,你真的能够教导一个孩子吗?
父母先天将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上,就会非常容易忽视孩子的主体作用。
我们可以主导孩子的教育,靠的是自己在世界上多活了二十多年的经验,但是别忘了,也学我们的经验也只是一种偏见。
师范学生在学习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时,都会接触到一个概念,孩子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放在家庭中也是一样。
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父母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木偶,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存在,只有明白这一点,父母才能和自己的期待和解,真正按照孩子的样子去引导。
看到孩子的独立
孩子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虽然在他是婴儿时,需要父母的照顾,在他幼年时,需要父母的教导,但是他的独立地位应该得到尊重。
在瑞典,父母们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和孩子交谈,一定会蹲下,保持同一高度,就是为了告诉孩子,我们是平等的。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知道尊重是什么,才会尊重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
看到孩子的独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没有相同的两片雪花,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的基因里已经藏好了人生的密码,他的成长,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将这些基因不断展开,成为他们奔来的样子。
《奇葩说》有一期节目中李诞说的一句话很好,叫做世界不是按照父母想要的样子在运转,孩子不会完全按照你的设计去成长,拿一套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当成孩子人生的圭臬,就是这个时代的刻舟求剑。
与孩子同行的一段时光,是父母重新遇见自己孩提时代的一个机会。
那些尘封的记忆,会被孩子一个似曾相识的动作揭起,让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再次观察自己的童年,审视自己为什么变成今天的样子。
放下做父母的傲慢和偏见,看到孩子对父母的反作用力,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方式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