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罗,孩子的字渐渐有了灵魂字
福林妈咪一个宝妈在网上上传了孩子被罚写“罗”字的图片,上面的“罗”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的拥有了表情和动作的小人儿,非常可爱。很多网友在下面称赞:“这孩子有艺术细胞”、“这字有了生命”。“写字”变成“画字”的,不光是这一个小朋友,很多宝妈在评论上吐槽自己孩子的字体:虽然看着欢乐,可很多父母也对此表示担心:孩子“写字”变成“画字”,会不会影响孩子对“字”的认知?也有父母说,如果我家孩子字写成这样,你猜我会不会打他。孩子“写字”变成“画字”,真的有父母想的那么严重吗?马东曾经说过:“我发现《汉字英雄》里的小学生小朋友不管这个(字的笔画顺序),他们基本上实在画汉字,当时我和于丹和刘震云老师和高晓松来时都痛心疾首,说你们怎么不好好写字。”孩子写字,不仅不按照笔画来写,还“写出了花样”,这在我们成年人看起来非常不能理解。但是从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来看,孩子“写字”变成“画字”太正常不过了。从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成四大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而孩子在学习写字的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内,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依赖右半球,情绪化认知,对事物的情感反应远远大于理性逻辑的分析反应。也就是说,在孩子2—6、7岁这个阶段,孩子运用更多的是具有图像、绘画、几何空间和想象功能的右半脑,这也就导致孩子最开始的写字是“画字”。而写字的过程,更依赖具有逻辑、分析等功能的左脑来实现。这需要孩子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实现,这个阶段,孩子才开始建立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学会理性的分析事物。孩子在刚开始接受文字、处于“前运算阶段”的时候,对文字的理解是从图像开始的。很多教育机构都提倡在孩子幼儿时期,在写字启蒙之初,让孩子对文字感兴趣、让孩子更快的识别、写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画字。当孩子照着画的时候,会经过自己的处理,加上自己的处理,这也就导致孩子“写字”变成“画字”,而且从什么地方开始“画”还不一定。后来马东也有反思说:“我觉得我们对笔序的追求是因为我们要高速的输入,我们要更快捷的写下来,但是在今天的小朋友使用汉字的时候,他们的输入法,他们的输入方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图象的方式去记住汉字。”所以,在孩子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父母不要强求孩子的字写得有多好,也不要过度强调孩子的笔画顺序错误,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从“画字”过度到“写字”,让孩子把字写好呢?减少枯燥的“罚写”孩子被老师罚写的时候,最开始几个字都还可以,越往后变形越厉害。这主要是因为这项枯燥的罚写,已经耗尽了孩子的耐心,孩子的思维开始发散,并不在字体本身上面。孩子通过有趣的变形,来让“罚写”这件事情不再那么的枯燥。而且,当孩子因为罚写,手腕太累的时候,字体也容易变形。让孩子“罚写”本身是为了让孩子把字写好,而不是让孩子因为写字而感到痛苦,还会让孩子讨厌写字,这和老师、家长的初衷相违背。所以老师、家长最好不要用“罚写”的方式来让孩子把字写好。Ps:用“学习”来惩罚孩子,都是不明智的,这是父母和老师通过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痛苦的”,这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让孩子理解字本身的含义汉字本身是从“图像”慢慢演化成现在的文字的,每个文字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形象。孩子在理解文字的时候,很多时候会错误的理解文字的含义,有个宝妈说,老师让写“天”字,自家娃写的时候中间出头,两头往上钩,问他为啥不按老师的写,他说‘妈妈我在画海盗钩’。文字在孩子心目中是一副图画,而汉字在最开始,就是通过图形来做文字使用,在后来的发展中,才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文字。父母可以根据文字的起源、发展,文字具有的含义,通过有趣的故事将文字、词语和成语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文字有正确的理解。如果父母们并不了解文字的发展和含义,可以看一下《汉字字源入门》这本书。给孩子报书法班横平竖直的方块字的写法,是孩子的学业上的一大助力,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写字的时候,能把字写的端端正正的。这时候,父母可以接触“外力”让孩子把字写好,比如说:让孩子练字帖;端正孩子写字的姿势和手势;报书法班让孩子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不过,给孩子报书法班的时候,父母要想清楚让孩子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让孩子练书法是修身养性、多一项技能,还是让孩子横平竖直为学业上加分。这两种是不同的概念和目的,在选择的书法班的时候,父母要格外注意这一点。不然会发现:孩子练习书法和写作业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字体。Ps:孩子把字写好是一个需要坚持的、比较漫长的过程,让孩子练字,在小学孩子作业少的时候开始会更好,这样不至于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顾不上端正字体。写字是个有趣的过程,“画字”不仅是孩子发展阶段所具备的“能力和特点”,也是将写字这个过程变得有趣的方式。当孩子开始“画字”的时候,父母不必过于担忧。用斥责、打骂、约束的方式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