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次没考好,妈妈很难过,你以为的理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文丨福林妈咪初三那年,我因为想考本市的省重点高中,住进了学校的宿舍,那时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学校一个人生活。那一年学习压力特别大,我们每天晚上十一点下晚自习,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操,回来以后洗漱吃饭,然后上早自习。我晚上经常在同学的催促下才离开教室,可能是因为当时精力确实比较旺盛,同学都说我看起来下一秒就要睡着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困了,盯着卷子上的数学题特别兴奋,然后被值班老师赶回寝室。我一直很迷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哪里来的学习动力,高三都没能再做到那样。后来有一次,我连着两次月考没考好,心态有些崩,老师讲完卷子以后我就趴在桌子上哭了。同桌是一个一向很清醒的男生,他就问我:“你为什么哭。”我回答:“我考砸了呀。”他继续问:“考砸了为什么要哭?”我觉得他脑回路有问题,考砸了不该哭吗?但他又问了我一边,考砸了为什么要哭。把我问楞了。对呀,我是怕输吗?不是。我是觉得没面子吗?不是。我最难过的一点是,自己怎么这么没用,辜负了爸妈的期望。于是我就告诉同桌,因为我觉得对不起我爸妈,他们对我那么好。同桌粲然一笑,说了一句我至今仍然记得的话:“你不能这样想,他们是你的爸妈呀!”他好像没说什么,但我突然福至心灵,懂了他想跟我表达的意思。爸妈对孩子好,这不是自然的吗,为什么我要和爸妈这么“见外”?——你爸妈爱你,不是因为你的成绩,而是因为你就是你。当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对爸妈总是充满歉疚,爸妈对我一丁点的好,我都觉得“承受不住”。妈妈托一个初二的学弟帮我捎过来一个暖手袋,我偷偷哭一场,回家后爸爸做了我最爱吃的菜,我诚惶诚恐,以至于到了考试失败的时候,才会因为愧疚而哭起来。我们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我和你爸为了你,怎么样怎么样……虽然这可能是事实,但是父母一直在孩子耳边这样说,只会向孩子传递焦虑,让孩子们感觉,自就像一个背了巨额贷款的负债人,一生都在亏欠父母。还会让孩子觉得卑微,觉得自己不配享受父母的爱,诚惶诚恐。父母对孩子的牺牲与牺牲感,是感动也是枷锁父母确实是为了孩子牺牲了太多,这种牺牲即使父母平时不说,也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电视剧《最好的我们》,讲述的就是一群孩子在高中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成长思考,都有自己的未来选择,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真实而典型。刘昊然饰演的余淮,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学霸,非常喜欢物理,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还要准备物理竞赛。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不许儿子和女生同桌,强迫孩子选择理科,每天都鞭策孩子好好学习。她为了儿子的学习操碎了心,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余淮的爸爸为了让家庭有更好的生活,为了儿子又更好的未来,在非洲工作几年都没有回来,就是这样为了孩子的学习形成的非正常生活,不断成为了余淮身上的重担。对父母的愧疚,让这个骄傲的少年不敢有一丝懈怠。而在高考前,母亲生病住院,为了照顾妈妈,余淮没去参加考试,和他梦想中的清华失之交臂。我想在他做出放弃高考的决定时,一定有那么一种轻松吧,“我终于可以还上一点对父母的愧疚。”和余淮爸妈一样,很多父母天然性的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他们认为教育子女,抚养长大,并不是真正的一种道德义务,而是一种神圣的牺牲。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人生,牺牲了自己的选择的多样性,付出了他们能付出的一切。这样的牺牲是真实的,是伟大的,却不是孩子能够承受的。其次,父母还有一种牺牲感,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如果说父母真实的牺牲孩子没有办法辩驳,那么父母因此而产生的牺牲感,以及为此而对孩子进行的严格要求,却成为困扰孩子的难题。强行的付出,与强行的安排相辅相成,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你还不知道好好学习……”“我都是为你好!”很多父母经常这样和孩子说话,面对父母这些职责,孩子只能哑口无言。父母用伟大绑架了孩子,让孩子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这一招,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中。确实,督促孩子学习,是为了孩子好,但问题是,父母是如何把一件本来是为孩子好的事,变成孩子讨厌的事儿的呢?愧疚感也许可以产生约束力,但产生不了动力,让孩子因为对父母感到抱歉而学习,并不能真正使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总以为自己没有在逼孩子前两天看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里面作者列举了很多父母对孩子暴力沟通的话,比如:“你每天除了吃,就知道玩儿!”还有一个例子我没有想到,作者说“你这次考的不好,妈妈很难过”,这句话也是暴力沟通。嗯?听上去好像还挺温柔的,也没有对孩子的指责,这是暴力沟通吗?是的。因为这两句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父母在强加因果,让孩子产生愧疚感。孩子考的不好,父母就必然难过吗?不是的,决定父母是不是难过的,是父母自己的思考方式,A不能直接引起C,因为有B的存在,才引起了C,父母把孩子成绩看的很重,认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成绩,成绩不好以后就一定过得不好,这是父母自己的事,不应该把责任都推给孩子。有的父母就不认为一次考试成绩就能说明问题,还有的父母压根不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这一条路,所以父母的难过应该自己负责,不应该让孩子负责。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这样的错误呢?对孩子要求太多,其实是在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们把完成父母的期望,当成自己要追寻的目标。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有一次主题班会,讲目标和动力,班主任做了一个小调查。他列举了几个“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的答案让大家选,结果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为了父母”这个选项,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选择为了自己。班会开的很沉重,原来孩子们都这么爱自己的父母,同时又反映出,关于学习,孩子们并不能体会到它对自己的价值。《小欢喜》当中,乔英子不堪忍受妈妈给她的压力,差点选择跳河,本身已经是学霸的她,却在河边对着妈妈说,“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这样的挫败感,正是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父母的好孩子呢?完全听从父母安排,永远让父母开心,永远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吗?不,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这样想。
上一篇文章: 民间故事女子半夜小解,意外发现公婆丑事, 下一篇文章: 是层次低的父母越爱玩手机这三点理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