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原来我看错导航是可以不用挨
文丨福林妈咪
一位网友讲了一件让自己感触颇深的故事。
她以前坐爸爸开的车,爸爸让她帮忙看导航指路,她错过了该拐弯的路口,爸爸把她骂一顿。
后来她交了男朋友,男朋友让她帮忙看导航,她又不小心看错了,男朋友也发了好大的脾气。
直到遇到现在的老公。
两人恋爱的时候,他让她帮忙看导航,她很紧张,怕自己再指错,结果老公笑着对她说:
“你怕什么,就算走错了也没关系啊,我们再走回来就是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指错了路,也是可以不用挨骂的呀!
瞬间哭了起来……
“做错了没什么的”,这样温柔的话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跟她说过。
她是一个不算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一个人,跟她先生从校园走向婚姻的这一段路程,也并不容易。
老公的处事方式,尤其是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让她的童年伤痕,也同时被治愈。
她心思敏感,有时候对方口中说出的话不知怎么到她的耳朵里就变了味儿,而她也总是因为这个生气。
直到她们女儿出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感觉自己重走了一遍成长之路。
她仍记得老公当时抱着自己和小宝说:
“她一定要给你和她最好的,让你跟小宝成为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小公主!”
一次周末,她和她先生准备带她去市里博物馆玩耍。
经过一个小百货店,女儿闹着要进去买吃的,她和她爸爸拗不过她,只好下车带她进去逛了逛,买了些吃的喝的就结账上了车。
奇怪的是那一路上,平常小嘴说个不停的她变得异常安静,她和她爸觉得不对劲就问女儿:
“怎么啦?小宝,怎么不开心啦,爸爸妈妈要带你去博物馆玩呀!”
女儿支支吾吾,在她跟她爸爸的询问下,终于开了口:
“爸爸妈妈,我好像有事情做错了,刚刚在店里不小心把一个玩具给弄坏了······”
爸爸耐心地问,“那为什么刚刚不说出来呢,小宝?”
“我害怕······”
女儿眼眶已经有眼泪了,看到那委屈的样子,她什么脾气都没了。
但是这毕竟是小宝犯错误了,孩子不能一味地溺爱,也不能走极端路线,一犯错就打骂孩子的行为是很不可取的。
她们立马调转回头去刚刚那家商店,跟老板说明缘由,小宝也经过她们刚刚在车上的教育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并跟老板道了歉。
老板也是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慈祥地表示不在意:“小朋友,知错能改就是个好孩子,叔叔不怪你”。
她们将那个玩具买下作为赔偿,也作为给女儿的一个经验教训。
回到家后,小宝做了一件令她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她泪汪汪地跟她说:
“妈妈,她犯错误了,你惩罚我吧,我以后不会了。”
小宝非常真诚地把小手掌伸过来,示意她惩罚她,她本来就疼她的不行,怎么舍得打她呢?
但是这个手掌心是一定要打的,她轻轻接过孩子的手,轻轻拍了拍。
“这次小宝虽然做错了事情,但勇于承担错误,爸爸妈妈都不怪你,但是以后如果犯错误了,一定不能瞒着爸爸妈妈,知道吗小宝?”
“嗯嗯,谢谢爸爸妈妈!”
小宝开心地笑了。
这次的事情对她教育小孩有着很大的启示。
她太知道一个孩子做错事情时,心里会有怎样的恐慌了。
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时的反应,对孩子解决问题、处事方式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她很庆幸,孩子最后选择主动说出来,而不是选择隐瞒和逃避。
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于是在孩子的印象里,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就只有否定、批评、惩罚。
教育孩子一定要赏罚分明,孩子犯错,父母要指出错在哪里,让孩子知道犯错会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才能在源头上制止孩子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学会肯定他,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评价体系。也能更加自信,从而在面对自己的短板和错误时,更有勇气面对。
最好的教育时机,绝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而是应该选择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或者孩子主动意识特别强的时候。
比如孩子想要一样东西,要让他知道“努力才会有回报”,想要的东西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孩子想要洋娃娃,就问她愿意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去获得洋娃娃,比如愿意给妈妈捶一个星期的背,那就为她做了个表格,一个星期有七个格子,每完成一个,妈妈就在相应的格子上盖上印章,七天后就可以拿表格换洋娃娃,爸爸妈妈也要信守承诺,带孩子去超市挑选洋娃娃。
这个方法适用广大的家长朋友们。
任务可以根据需要变化,比如考试成绩、比如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等等,她们要让孩子们养成动手奋斗的习惯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杜绝他们有着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
当然,疼爱孩子固然没错,但原则性的问题如偷盗、欺骗、蛮横、等等问题必须严厉指出,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犯什么错,家人都能原谅自己,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她行她素,过分以自她为中心。
最后,家庭氛围也很重要。
孩子平和安定的内心世界,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就像前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她与先生的恋爱从高中持续到现在,从19岁到32岁,也可以说是从校园走到婚纱吧,十多年过去了,她与他从未有过很大的争吵,就算有也绝不当着孩子面,给他营造着温馨的环境,孩子的性格也没有什么过激的地方。
因此,不要给孩子童年的阴影,即使她们可能感觉不到孩子们内心的情绪,但是这其实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伴随着他们从童年成长到大人,不要让孩子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阴影。
扫码加入福林妈咪粉丝群!社群提供:育儿知识、儿童营养师在线答疑、养娃好物推荐、交流广场等,欢迎入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