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被亲妈扇脸跳楼没有孩子想自杀,只有

白癜风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m/

福林妈咪看多过太多孩子自杀的新闻,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以前怎么就很少出现这样的事情?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动不动就自杀?前几日,一名初三男生被妈妈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有媒体报道说是因为当天在教室和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就请他以及另外两名学生的家长来学校配合管教。有监控拍到这名学生在五楼学校走廊被母亲掐了脖子还扇了耳光,然后母亲愤怒了离开了,但是男生自己呆了几分钟后,直接爬上走廊的护栏墙跳了下去,跳的时候一点犹豫的意思都没有。还有两名学生目睹到了他跳下的过程……翻了一下评论,相比较于之前上海男孩跳桥和哈佛女博士跳楼的两件事来看,这件事的评论不太一样了。“请停止那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屁话吧!”“可不可以不要再把问题归咎于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差?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家庭教育问题?”“很多大人好像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为了谁谁谁好,但他们所做的真是为了谁好吗?特别讨厌一句话:乱棍底下出孝子。”……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情况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了。因为这件事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孩子从被母亲当众打,到毫不犹豫一跃而下,仅仅4分钟的心理变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叛逆期,当众被打,自尊被践踏,心理的坎迈不过去。这时候说孩子太脆弱了吗?不是的。可能是为了争那口气之前在B站上看到一位网友说的:“小孩自杀,有一部分,是报复。跳下去的一刻,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用自己的命,来换父母痛哭流涕。他心里是这样的,后悔不后悔,不是那个时候想的事。成年人活的久了,活的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如果家长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加一句“你还不如去死”或者“你就不敢死”这样的话,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人活一口气”就直接冲进脑子里,冲动让他想不了任何事情,脑子里只会循环播放这句话。也有网友说自己初中的时候也被叫过家长,在教室里被班主任当众侮辱,那时候他真的想死,想让所有人后悔,也认为自己没有活着的意义,但是怂了,可是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还恨得牙痒痒。有些自杀的孩子,可能真就是为了争那口气……更多的是家长的教育,让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早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曾在自己的课堂上,从心理学上分析了孩子轻生的心理。总结出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其实关于孩子轻生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以前没有现在信息技术发达,消息传播没有现在快,所以会觉得只有现在的孩子脆弱。但也有不少人会把责任推到社会上,认为孩子这样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压力大。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耐得住压力,有的就不能?周海宏教授提到了“抗挫折能力”,并给出了解释:抗挫折能力是遇到挫折时,不要造成动机水平下降。比如一个孩子考级没通过、比赛没获奖、被老师批评了、被妈妈骂了,不管外界多少不如意的事情他的动机水平不下降,他就会继续坚持。因为他有内在学习动机。就像之前郎朗讲述自己学琴受到的挫折,初到北京请的老师看不上他,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弹钢琴的热爱,他仍然为学校的合唱队伴奏,因为学校的老师都认为他很棒。他喜欢这种通过弹琴得到的赞美。但是有次排练延时回去的晚了,父亲误会他,以为他贪玩,觉得北京的老师看不上他,就是因为他贪玩,如果他能多练,也不至于被人看不上。那次父亲竟然要喂他吞下一大瓶的抗生素,让他去死。他挣扎着逃脱,但是他那一刻也恨透了钢琴,把自己的手往墙上砸,认为自己如果不会弹琴就不会有这种事。父亲被吓到了,上前阻止了他。虽然这件事过后,郎朗有一段时间拒绝弹琴,但是他自己心中知道,自己仍然向往弹琴,所以在别人的劝说下,能与父亲和好并又开始练琴。这是因为他心中有热爱,他喜欢自己弹琴后,别人的掌声和赞美,这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郎朗一开始学琴的学习动机,所以他能扛住那样的挫折。那么反观孩子轻生,则是因为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周海宏教授同样给出原因:导致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被家长打了,不想活了,这个“不想活了”不是活不下去了,站在心理学层面来分析,这就是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了。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才是真正可怕的,如果给家长一个机会,可能宁愿孩子学习动机水平下降,也不想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活着也是需要动机的。活着的动机是什么?需求要得到的满足,而且要有满足需需求的目标。可能这样说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出几种常见的需求。①审美需求,想和别人一样漂漂亮亮、干干净净;②优胜需求,想要被表扬;③成就需求,想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达成某种成就;④亲和需求,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爱护;⑤自有需求,想要多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可是当这些需求一个个都达不到的时候……想要漂亮,却是别人眼中的“丑八怪”,想要干净,却每天生活在“脏乱差”中;想要得到表扬,却每天被贬损;想要达成某种成就,却发现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被浪费;想要被关怀,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关心爱护自己;想要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却每天被囚禁在小屋里……这一个个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仿佛一间满是窗户的房屋,窗户被一个个关闭封死,慢慢的光亮透不进来,感觉全世界只剩自己,就算死在黑暗里面都没人发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个需求得不到满足,活着的动机水平就会越来越低。所以,想要提升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那就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眷恋,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在我们看来“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一直都是一种误解。因为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烦心事。可能孩子的有些需求,我们真的不能满足,比如孩子想要个天上的月亮,这怎么满足?孩子总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轻生吧?所以,父母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福林妈真的不建议家长在对孩子训斥过后就赌气转身离开。一些孩子真的需要你的观察注意,以及开导。可能生活中也有忍不住脾气的时候,打骂了孩子,但是希望你能避免在公共场合这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的孩子,他们的自尊需求高。或者是因为什么需求被拒绝了,孩子心情受到影响。发脾气是不对,但是你脾气控制不住发出来了,那就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冷静下来,并且观察孩子的状态,适时和孩子讲明白。让孩子知道还有人爱他,不是忽视他,不是你不在乎他。因为孩子小,所以孩子的世界小,孩子的眼界小,他们拥有的“门”本来就不多,当你一扇扇关闭,孩子就可能想不开,钻进去不知道怎么出来。这时候,只有死亡是最简单的事了。所以,你需要为孩子留扇门,这扇门,可以理解为沟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4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