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代更迭看八位皇帝如何接力将孔子推至圣
导言:孔子,名丘,字仲尼,至今被尊为圣人,全世界共计有个孔子学院,俨然孔子不仅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更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去的一张文化名片。其实,孔子并不是说在他生存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蹴而就被尊为了至高的圣人,而是在中华历史上朝代的更迭中,一步步被尊为圣人的。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云烟,去细细品味这个漫长的过程。
孔子雕塑孔子,出生在鲁国,但他祖上其实是宋国人,当初孔子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来到了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地界。后来,孔子在鲁国出生,但因为自己的生母只是一个小妾,在父亲过世后就遭到了父亲正妻的驱逐。于是,孔子的生母带着孔子和另一个小妾所生的兄长孟皮,离开从小生活的老家,找了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自此过着母子相依为命的清贫生活。这一年,孔子才三岁。
春秋时期:虽已名扬天下,但未得“圣人”之名。
在孔子十九岁时,为了能够更方便的去自己的祖上之地宋国寻亲拜祭,他迎娶了宋人,算是成家了,也比较符合古人“先成家后立业”的思维。
孔子成人后,因为喜好读书,心怀天下,所以一直想走仕途的道路。他先是当了一个当地保管仓库的一名小吏,后来又被安排去管理牲畜。可是即便如此,他那颗登上庙堂为官的心依然没有改变。这期间,他也一直没有懈怠学习,学习了包括“礼”、“乐”等在内的知识。另外,对于国家大事,他时常也发表一些有见解的言论和文章。所以,这样到了孔子三十岁时,他在鲁国已经有了一些名气,并认识了来访问鲁国的齐景公。
孔子给弟子们传述自己的儒家思想
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出游离开鲁国,去往齐国。因为和齐景公有过一段愉快的谈论,所以齐景公以超规格接待了他,还准备封孔子一大块封地让他留在齐国。只是后来,被齐国士大夫所阻止,更有甚者想要谋害孔子,所以孔子不得不离开了齐国,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
之后,在鲁国孔子一度入仕至小司空、大相寇,摄相事。期间,孔子还广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同时,孔子也和社会上其他文人进行论道、讲学,一起研习学问,讨论诗书礼仪。随着名气的增加,来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到了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干脆开始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
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过了鲁国、卫国、吴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蔡国、叶国等大大小小不同的列国,成为了当时列国之间文人政客谈论的一个有趣的话题。最终在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弟子冉求的请求下,返回鲁国,至此周游列国结束。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到处推广他的儒家学说,奈何当时春秋时期,五霸相争,温和的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重视。不过,这不影响孔子儒家学说的传播,经过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孔子的儒学思想已经广为流传,说名扬天下一点也不为过。
战国时期:去世后,弟子的大力颂扬,开始被尊为“圣人”。
孔子号称有“弟子三千”,而其中出类拔萃的又称之为“七十二贤士”。这其中,我们在《论语》中经常能看到的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他们作为孔子的得力门生,也将推广自己老师的的儒学思想作为毕生的事业。
他们非常尊崇孔子,替孔子去完成没有完成的事业,宣扬“仁、爱”的思想,劝说君王实行“仁政”。去尽力阻止战争的发生,去教导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究礼仪。所以,正是在他的众多子弟的大力推崇和宣扬下,在孔子死后的战国时期,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才确定下来,开始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很多学生都公开赞美自己的老师,例如下面几位他的学生发表过的言论: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汉朝时期:董仲舒推荐,汉武帝大力推广儒学,孔子被大力尊崇。
到了汉朝,汉武大帝刘彻是一位千古大帝,他一直在追寻着好的治国之道。于是,他在全国上下公开下诏书,凡是有好的治国方略的都可以上表朝廷进行谏言。这时候,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就西汉所处的时代,针对性的递交了一本《举贤良对策》,文中大力推举孔子的儒学。
汉武帝非常喜欢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尤其是其中提到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因为,儒学提到的人们应听从于天命的安排,理性温和的对待这个世界,这对于一心想追求社会稳定的帝王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治国良策。
汉武帝于是,汉武大帝开始大力推广儒家思想,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地位自然被拔高。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中最经典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几句有: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举贤良对策》-董仲舒(西汉)
“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举贤良对策》-董仲舒(西汉)
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追谥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立的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建立的第一个政权。而鲜卑族出生的北魏朝中,上至朝臣,中至贵族,下至平民,仍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所以,作为统治者的孝文帝拓跋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运动。
首先,他将北魏的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这样就可以深入中原,也便于统治整个国家。然后,他带头学习汉语,行汉人的礼仪,并将国姓“拓跋”改为了“元”。说到学习汉人的礼仪,当时汉人最推崇的礼仪就是来自于孔子的“儒学学说”。
于是,孝文帝行而学之,也在全国上下推崇孔子,并将孔子追谥为“文圣尼父”。自此,到了北魏时期,孔子的地位又一次被拔高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尊崇孔子,自己改名“元宏”
隋唐时期: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继续尊崇孔子为“圣人”,在整个国家内推行仁政,并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后来到了隋朝的接替者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虽然唐玄宗时期,两个宰相张九龄和李林甫,就各自代表的儒家和法家学说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最后以李林甫所代表的法家胜利结束。但是,除了唐玄宗本人支持儒家学说的,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大家也大多数支持儒家。
例如,著名唐朝著名“诗仙”,李太白,就曾经这样颂扬过孔子:
“礼乐大坏,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李白(唐)
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对于儒学思想的推广,到达了一个顶峰。可以说,儒家思想到了宋朝时期,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学”体系。宋真宗赵恒,更是尊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再加上朱熹等人的大力推崇,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达到了巅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人唐庚《唐子西文录》中这句被朱熹广为歌颂。
元朝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但统治者也在借鉴汉人朝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和方法,其中在汉人统治集团被推崇的儒学思想也就继续被继承了过来。元武宗更是追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在少数民族掌权的政权里,实属难得,可见孔子的地位经久不衰。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朱元璋虽然是个粗人,靠元末农民起义建立大明帝国,但他本人也深受千百年来儒学思想的熏陶。于是,等他建立大明帝国,政权稳定后,就派特使代表自己去山东孔子老家去拜祭,这样一来,孔子在明朝的地位一下子也就确定了。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时,虽然也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但满足的统治者们深知要想朝代留存的长远,那么就必须学习汉人优秀的思想学说。所以,清顺治帝时,孔子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在雍正时期,到了孔子的诞辰这天,全国还要斋戒一日,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来缅怀孔子的“仁爱之政”。
本文结语:
由本文可以得知,自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起,经历上千年,正由于他的无数崇拜者的推崇,慢慢走上了神坛,被尊为了“孔圣人”。而这其中,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文帝杨坚、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太祖朱元璋、清顺治帝福林八位皇帝,就像接力跑中的队友一样,跨越千年,合力接力最终将孔子推崇至“孔圣人”这样一个民族文化代表人的至高高度。
就这样,孔子以“仁、义”为基本的儒学思想,深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流传不息。
本文参考文献:
《论语》
《图说四书》
《孟子·公孙丑上》
《举贤良对策》
文:“鑫叔讲历史”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第一时间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