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县李家什房店西南院北迁东辽河滨
自古以来,国有史,族有谱,祖先有例,方为孝。百善孝为先,既冠李姓,皆应知本宗因果由来,今耗时四载,遍觅三省,纵惯千年,集宗记、笔录、文献、史记、访言,共六万三千七百字,今删繁留简,随撰本篇,乃为家史。寻根觅源,追忆先贤,本派李姓,究系何宗何脉?就目前已有的文字记载,仅可追续到明洪武年,根据大明天启年的初修宗谱所载,“初迁始祖原籍北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李家河沟,闻自大明永乐年间兄弟二人,一名宗尧,一名宗舜同迁于海邑城北五十里居马,今宋家什房店迤南半里许其遗址也。”不妨追问,那宗尧公与宗舜公又由来源何处呢?在我七世祖玥公于大清雍正十一年所修宗谱中所载的是“穷于访问,总不可考矣。”幸得今日通讯发达,旧时车马劳顿,今可日行千里,遂得线索,三次寻赴迁安、唐山,据《唐山县志》、《迁安县志》所载证例,分析认为由于时代变迁,行政划分,元末明初的迁安县李家河沟,应处今唐山市丰南区以北、迁安县以南一带,而非今日所言之李家河村。丰南有李姓一脉,自元朝时迁入,疑为同宗。据此信息,两次致电南京大学,于南京大学档案馆,找到了由清代李东元修撰的《陇西李氏族谱(不分卷)》,并据此谱当中陇西李氏北迁北直隶省的记录,几经周折,于河北省庐龙县文化馆,找到了清代李廷桢编修的、成书于明永乐末年至宣德初年的《李氏家谱》二卷(其一)残卷,终于寻访到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链接点,即李宗尧、李宗舜的名字。据此宗宗谱记载:本族乃布衣,树陇西之望,蓉镜符柳下各为一支。李姓所创历朝历代,只有唐高祖李渊禅位当太上皇时,李元婴母亲柳宝林姓柳。史载,李渊让位后与柳宝林生二十二子李元婴。
谱文另载我系历代世祖如下:
一世祖李利贞,原名接力,得姓始祖。其父理征,字德灵封为中吴伯,系皋陶之后利贞公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享年78岁。商末其父理征公(字德灵)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因以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时昏庸无道的纣王被赐死。理征公之妻陈国契和氏携其幼子利贞公逃难于伊候之墟(今河南安阳市地处该省北部),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即李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利贞公开始改为的李氏。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
二世祖李昌祖。原名昌意,又名苞颖,家居苦县幽仁里,任周朝陈大夫。妣陈氏生一子:彤德。
三世祖李彤德。原名娇,任周朝巡检会尹大夫。妣杨氏生一子:庆。
四世祖李庆。原名莲,任周朝掌御史博士郎。妣黄氏,继姬氏生一子:宏隆。
五世祖李宏隆。原名承,又名瑞金。妣姬氏,继甘氏生一子:硕宗。
六世祖李硕宗。原名勉之,又名钦莲。周康王时任周大夫,赐采邑一百里于苦县。妣方氏生一子:显。
七世祖李显。原名和,又名成,袭父职为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妣王氏生一子:爽。
八世祖李爽。原名通,字佑,任周朝升拔主薄郎册箱谏。妣方氏、康氏生一子:环鼎。
九世祖李环鼎。原名重,又名光天,别名环升。妣失考。生一子:爵。
十世祖李爵。妣失考,生一子:寅龙。
十一世祖李寅龙。妣氏失考,生一子:熙宏。
十二世祖李熙宏。又名希弘。妣氏失考,生一子:尧性。
十三世祖李尧性。字尧。妣氏失考,生二子:辉、煌。
十四世祖李辉。妣氏失考,生二子:连顺、连利。
十五世祖李连顺。妣失考,生一子:乾。
十六世祖李乾。字敬一,号元果,别名其野,任周朝上御大夫。妣益寿氏女婴敷,生一子:耳。
十七世祖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于周平王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道教奉为“元始天尊”。妣何氏,生六子:宗、室、宋、宝、究、字。
十八世祖李宗。字尊祖,又名造父,别名顺帧。周敬王封为“保驾大将军”“征东侯”。魏封:“千木大夫”。妣田氏,生四子:注、滋、洗、涤。
十九世祖李滋。宗公次子,字润君,名同,又名启贤,号昔仁。仕赵封为“赵大将军”“扶国元帅”。妣张、继汤氏,生一子:兖。
二十世祖李兖。字兑,号襄宝。仕赵国“宰相”,封“横阳君”。妣周氏,生一子:跻公。
二十一世祖李跻。原名珉,又名崇,号章,仕赵封为“阳安君御史”后拜相。妣潘氏生二子:云、恪。
二十二世祖李恪。又名落,仕赵封“佐相”、仕秦任“太守”。妣石氏生一子:洪。
二十三世祖李洪。名道洪,号道衡,又名道宏,别名礼元。秦国封为“大子太傅”。妣耳氏,继王氏生一子:兴族。
二十四世祖李兴族。原名汪,又名:林、玖、珠、栋、育、坤。秦国封为“秦大将军”、“元帅”(立战功常有化名之变)。妣潘氏,继刘氏,生一子:昙。
二十五世祖李昙。字贵远,又名贤,荣,苏。仕秦封为“御史大夫”,后仕赵封为“柏人侯”。妣窦氏、周氏生四子:崇、辨、昭、矶。
二十六世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妣许氏,宋氏生二子:平燕、平瑶。其弟李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二十七世祖李瑶。字尚德,平璐公(崇公次子),字尚德,名内伯,又名瑶,尧。周靓王时任南部太守,狄道候。妣杨氏生一子:信。
二十八世祖李信。字有成,平瑶之子,又名成旦。精通兵法,任秦始皇大将军,带兵出太原攻云中,并攻:韩、魏、掳代王、燕王、超王,秦皇封为“征四大将军”,在灭魏时殉职。汉皇追封为“狄道侯”,“陇西公”,诰赠敕朝世头禄。妣石、张氏,生一子:超。
二十九世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秦朝大将军,封为“渔阳太守”。妣邱氏,生二子:元旷、仲翔。
三十世祖李仲翔。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名大齐。助刘邦起义,任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姜时阵亡,葬于陕西狄道东川。妣周氏,生一子:伯考。
三十一世祖李伯考。原名莲。任陇西、河东二郡太守。妣巫氏、叶氏生二子:尚、向。
三十二世祖李尚。名贾湘。汉封为“成纪令”。妣郑、邹、杨氏,生三子云、广、刚。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房始祖也。
三十三世祖李广。李尚二子,字廷礼,号诚,为汉朝名将。猿臂善射、力气无双。汉文帝时,擎匈奴有功,封为“散骑将军”。汉武帝时封为“北平太守”、“起骑郎都尉”,历任上都、陕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以善射出名,匈奴畏之,号曰“飞将军”。,葬于陕西秦州(甘肃天水县)。妣郑、刘氏,生三子:当户、椒、敢。
三十四世祖李敢。因父有功皇上诰封为“幼卿”,任汉朝元持“郎中令”封“关内侯”。妣杨氏,生二子:禹、忠。
三十五世祖李禹。字子道,任河南太守。妣包氏,生一子:承。其弟忠,顿丘房始祖也。
三十六世祖李承。号修文。袭父职任河南太守,妣何、刘氏,生一子:先。
三十七世祖李先。字敬宗,号武。任蜀郡北平太守。妣邓、杨,续袁,生一子:长宗。
三十八世祖李长宗。字伯礼,号英山。任北平太守,渔阳丞相,妣钟、孙氏,生一子:君况。
三十九世祖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千,又名子期,别名高。任汉朝“博士议郎中大夫妣。妣薛、严氏,生一子:本。
四十世祖李本。字上明,君况子,原名政本,号上明。官拜郎中侍御史大夫。妣宋、崔氏,生二子:次,恬。
四十一世祖李次。字仲居,号子贤,又名忠。任汉“巴郡太守”,“西陵校尉”。妣曾、许氏生二子:轨、潜。其弟恬公承渤海房始祖也。
四十二世祖李轨。次公长子,字文逸。仕魏封为“临淮太守”,司农卿,后封“巴郡太守”。妣窦氏、魏氏,生一子:龙。其弟潜承申公房始祖也。
四十三世祖李龙。另说隆,字彦绪,官拜“长安令。妣冯、宋氏,生一子:艾。
四十四世祖李艾。字世绩,号明。任晋绕骑将军,西安魏郡太守。妣匡、简氏,生一子:雍。
四十五世祖李雍。字隽熙。官拜: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妣匡、陈氏,生二子:伦、柔。
四十六世祖李柔。字德远,号子坚。官拜“北地太守”,妣刘氏,生一子弇。其父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成丹阳一大房系。
四十七世祖李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安西亭侯。妣失考,生子四。
四十八世祖李昶。字仲坚,弇四子,号养训。官拜“西凉太守、张骏天水武卫将军”,“安西亭侯”。妣周、邹氏,生一子:皓。
四十九世祖李皓。字符盛,另说玄盛,名馗,号克嘉。自称凉州牧,敦煌太守。东晋时称凉钺公,建立西凉武昭王政权,称帝,迁都酒泉,改元建初,准备推翻北凉而病逝。妣亢、黄、卢氏,生十子:谭、让、翻、歆、恂、豫、宏、眺、亮。(眺为镇远将军)。
五十世祖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皓公四子,又名钦。公为西凉后主,继父王皇位。因建宫室和用用刑过严,民心大失。与北凉战斗中,战死在蓼泉,酒泉随之失守。妣邹、包、叶氏,生八子:助、绍、重耳、宏文、崇明、崇眼、崇庸、崇佑。
五十一世祖李重耳。字景顺,号虔和,别名柏舟。公亡奔宋,官任“汝南太守”。“宏农太守”。妣刘、辛氏,生二子:献、熙。
五十二世祖李熙。字熙明,号孟良,又名仪。任后魏“金门镇”,大唐追封为“献祖裕皇帝”,葬于建初陵。妣周、龙、刘、杨、猎氏,生一子:天赐。
五十三世祖李天赐。字德真,又名懿。任拮阳枢密使,唐代追封为“懿祖光皇帝”。妣郑、陈、张皇后,生三子:起显、起摩、起虎。
五十四世祖李虎。太祖景皇帝,字起虎,又名文彬,号克权。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左卜射,因仕魏有功封为“陇西公”,后封为“往国大将军”,后封“太尉”。妣欧阳、赵,生八子:延阳、真、冈、漳、绘、韦、亮、昺。
五十五世祖李昺。代祖元皇帝,又名光华,溢唐公曰仁。袭父爵:为“唐国公”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追封为“世祖元皇帝”。妣独孤氏、周、陈、杨氏,生六子:渊、源、波、涛、海、浪。
五十六世祖李渊。唐高祖生于丙戌岁。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皇后窦氏生四子建成、世民、元吉、元霸,二女:适柴绍公主,适殷花公主。继妣张、尹、杨及妾生十九子:元景、元昌、元亨、元芳、元懿、元礼、元嘉、元则、元轨、元凤、元庆、元裕、元明、元晓、元祥、元夔、皎民、知灵。妣柳氏,生子元婴。
五十七世祖李元婴,唐朝宗室、大臣,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贞观二年,生于太极宫,贞观十三年,封为滕王,封地滕地(今山东滕州),李元婴在滕州建立行宫,命名滕王阁,也是第一处滕王阁。贞观十五年,迁金州刺史,永徽三年,迁苏州刺史,永徽四年,迁洪州都督,建第二处滕王阁,龙朔二年,迁隆州刺史,建第三处滕王阁。嗣圣元年,滕王李元婴薨逝。子十八,循琦、循珌、循瑀、循瑶、循璩、循珍、循琬、循顼、循玘、循琨、循珽、循瑑、循琮、循珵、循理、循琈、循琚、循琣。
五十八世,元婴有十一子循珽公,字崇礼,妣吴氏、王氏,子九,
五十九世,循珽有次子李震公,字怀义,任谏议大夫,妣毛氏,子九;
六十世,震有八子李环,字王浦,任慈政大夫,生于唐天宝九年庚寅六月初一,赘尚书潘均瑞十一孙女也,公历恽州刺史、慈政大夫,通议大夫,妣潘氏,子四,武、威、成、戚;
六十一世,环有次子李威公,字绪烈,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葵亥九月初九,诰封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妣傅氏,子四,信、习、逢、逸;
六十二世,威有三子李逢公,又名适,字寄意,真定,潞州两地太守,妣吴氏,子三,仁让、仁允、仁顺;
六十三世,逢有长子李稠公,字仁让,妣吴氏,子二,守心、守性;
六十四世,稠长子李守心,生于唐喜宗光启二年,官历作坊使,后唐都壕寨使、校检司徒,因力战契丹而死,诰右丞相太子太师。妣王氏继章氏子,子二,仲云、仲雷;
六十五世,守心长子李仲云,字仕风,枢密使,子三,昭、昉、映。
六十六世,仲云三子李映公,郎名崇矩,谥元靖,字明矩,为人纯厚寡言有至,行乡里推服,初仕周,以功累迁作坊使,宋平泽潞及征扬州皆有功,后代赵普枢密使加检校太副,参政同平章事,妣王氏,子一,继昌。
六十七世,映有子李继昌,字世长,右善辩大夫,妣孟氏,左神武军大将军,主导了辽宋“澶渊之盟”,其子遵勖为驸马,子三,遵勖,存勖,文旦。
六十八世,继昌公三子李文旦,字续瑞,历任殿直、侍禁,子三瑞彦、瑞伦、瑞基。
六十九世,文旦公次子李瑞伦,字普庆,妣杨氏,子一,译。
七十世,瑞伦公之子李译,字择运,妣施氏,子三,温、清、泯;
泯公在世时,金国进攻,靖康之耻,北宋南迁,只有遵勖一股南迁。瑞彦、瑞基子嗣失散,只有瑞伦之后皆暂居山西潞洲,旧名火塘寨,此后传五世至元朝,李泯五世孙李柏桐及其胞弟李嗣桐,携家迁至北直隶中都路、永平路而止。即今唐山以北、迁安以南。
七十一世至七十五世祖失名。
七十六世祖李重九,名嗣桐,字养之,因战乱举家自山西迁河北,妣张氏,子二,承、恩。
七十七世祖李千七,名恩,字延泽,妣王氏,子三,佟、修、攸。
七十八世祖李修,字缘思,妣陈氏,子四,宗尧、宗舜、宗禹、宗汤。
谱载宗尧、宗舜、宗汤迁出,宗禹无嗣而止,千七公一支断谱,其后无载。
我初修宗谱,乃为大明天启朝,其时以不知旧居迁安境况,今距天启朝,又过四百年,寻访之中,难免疏漏,今寻此脉宗谱,有宗尧、宗舜之名,无从辨别真伪,事隔六百余年,亦无从确定其二人是否为初迁祖,然闻旧时院内支世祖万德公讲佛时,曾言其祖父振基公幼时随十世祖嘉谋公事学,嘉谋公言我辈乃唐宗后裔,旧居山西潞州火塘寨,后迁北直隶,再迁山东也。大树林子万祥公亦曾闻振基公叙此之言,今仍录于家史之内,非不严谨,乃是多方资料表明,我辈李姓应属此脉一支,大概同源,遂记录于此,盼后世甄别。下为信史,多有谱谍,亦口耳相传,实皆有凿凿之证。
大明建文朝,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叔侄相争,我始祖李宗尧公、李宗舜公为迁安县县役,燕王举兵攻永平,为躲战祸,二人自北直隶南迁,至山东省武定府海丰县而止,于海边置村名李家庄科。宗尧公、宗舜公为我始迁祖也。
李家庄科其地为退海之地,因此是通往海铺的必经之路,李姓子嗣于此处开设店铺,纺织鱼篓虾筐出售,并收容客商食宿,于此繁衍。
至大明正德年,我宗再迁祖李福携家北迁,再迁后所居之地唤为“李家什房店“。旧谱文所载:“自初迁旧址移今所居庄之南,相距二三里,路旁旧有一井,井上大树数株,树虽久伐,井犹至今存也。闻我再迁祖凡赴城市,往来于此,必系马于树,吸水乘凉,盘旋日久,因相度形势立庄而居,而旧庄再迁矣。再迁祖没葬于庄之前,由是居处迁,而茔地亦迁焉。”
我再迁祖福公,另有兄弟二人,即胞弟兴公、胞弟旺公也,而福公究竟是始迁祖宗尧之后代,还是宗舜之后代,已经无处可考,旧谱文记之曰:“按自始迁祖至再迁祖,以年考之,其问不过仅百有岁,以世次推之,多不过四五世,少或三四世,而旧茔已有坟二十七座,是人丁非不盛也明矣,人丁既盛,何以承先人后者,仅有再迁祖一人与景明、景玉两支人乎,谓为人原无多非理也。谓之尽为绝嗣不清也。则知再迁之时其散处四方者固多矣,特旧无谱牒,无足据耳,然昔先人有言,石家庙谢安城二处,本同宗也,其他皆未可知。”
福公生子三,长子李宣、次子李安、三子李官。福公故后,三子分家而居,凭地处位置,称呼各院,我脉子嗣皆称为“西南院”。另有“东院”、“北院”及北迁天津南盐山一支称“忠合院”。各院皆尊再迁祖福公为一世祖。
二世祖安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号,配室未存记,生平仅知生子二人:文魁、武魁。
三世祖文魁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字号,配室亦未存记,生平仅知生子二人:景节、景养。因胞弟武魁公无嗣,景养出嗣为子也。
四世祖景节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字号,配室亦未存记,生平仅知生子五人:长子、次子遗失不可再考,三子志伸、四子志价、五子志任。因景养无嗣,志价出嗣为子也。
五世祖志伸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字号,配室亦未存记,生平仅知生于明末乱世,仅有子一人:岱。
我六世祖岱公,字镇东。公性沈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时年十六,奉考秀才,辞情慨切,众颇异之。试令作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莫不叹赏。时有杨公嗣震,本益州名士,赴任海丰县知县,观公俊美,才华横溢,许配其女,乃成,同县莫有不知其婚者,有言谓之“才貌双绝”也。奈何遭逢乱世,明朝覆亡,满清入关,举以为官,以乱不应。暮年著书,有怀汉土之念,子嗣恐遭劫难,皆焚,而无有传为后世者也。生有子四人:长子毓林、次子风林、三子瑞林、四子茂林。
我七世祖毓林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字号,生平遗散,仅知配马氏,生长子铨,配继
氏,生次子铎。
八世祖铎公,字金升。公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从海丰知县幕府,参与商榷文章,上深异之。时知府闻而召见,使赋诗,百官及诸人在坐,莫不推善。尝被人所讼,理不得申,困于家,久之而卒,家产抄末,不得昭雪尔。配郭氏,生子四人:长子逢源、次子造源、三子绍唐、四子贯儒。
九世祖贯儒公,字统一,父铎四十方得贯儒公,幼孤,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时家业抄没,居老宅始事农,而手不释卷,时有贤儒之名也。配宋氏,生子二人:长子嘉猷、次子嘉谋。
十世祖嘉谋公,生久年远,难考其字号,公姿貌出众,少有文武材略,清嘉庆元年举海丰县秀才,入府学,为庠生员。及后赴济南府投奔同宗,居幕府数载,有女貌美,选秀得中,公甚喜。然后数年,未闻音信,又逢舞弊,疏通诸事,钱财尽散,公甚悲,觉时局纲纶尽失也,遂归,嘱言后世不可为官经商,安心农桑,乃为大乐。暮年家贫,有举其为县吏者,公逐之若仇,有子芝庭,生有子二,长孙公谓振纲,次孙谓振纪,有振纲纪之意,公未至花甲而卒,葬李什祖茔。配吴氏,生子二人:芝庭、趋庭。
十一世祖芝庭公,难考其字号,务农为业,配张氏,生子二人,长子振纲,次子振纪,因胞弟趋庭无嗣,振纪出趋庭为子。约道光二十年,子振刚北迁,至昌图县岗岗庙止,此时芝庭公已故,今对公知之甚少,仅知务农为生,似无它业。二子相继北迁。
十二世祖振纪公,亦作振基,乃为北迁祖也。李公生于乱世而自处,适逢国难,李家什纺店西南院人丁凋零而多不合,灾荒连连,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近乎易子而食,恰清庭开塞,龙兴之地可迁徙之民者,不绝于耳,李公隧年夜携妻及二子,焚庐而走,唯余半袋糟糠、一辆推车,一副扁担,铜钱十余。遥想当年,出山东,走京畿,绕关山,自葫芦岛出山海关而向北,沿街乞食,风餐露宿,是为何种磨难而得之大功,方有李氏子嗣之今日兴盛。至岗岗庙,是为寻胞兄振纲也。此后定居数年,又生嫌隙,事过百年,恩怨已无可考,仅知振纲之后嗣,相与远徙,雁音长消。而我族辈北迁至东辽河滨一带。建窝棚三座。经营数年,旧时逃荒者繁多,公闻之,多有救助,甚有聘做长工者数人,改为李姓,今仍有其后嗣居于大树林子一带。
振纪公与祖考李氏生有子三:长子富泰,次子富盛,三子富明也。
富泰公为长房,时为当家,有“李大爷”之名号,配孙氏,生子四人:
长子万才,老院东院支世祖也。配杜氏,生有子二人:耀林、发林;
次子万禄,老院幺院支世祖也。配李氏,生有子一人:墨林;
三子万祥,老院东支世祖也。配孙氏,生有子二人:佐林、兴林;
四子万成,老院西院支世祖也。配孙氏,生有子三人:奎林、玉林、桐林;
富盛公为少房,配刘氏,生子四人:
长子万德,院里支世祖也。配孙氏,生子四人:树林、松林、肖林、惠林;
次子万增,院外支世祖也。配邵氏,生子三人:春林、秀林、青林;
三子万义,西艾力支世祖也。配张氏,生子四人:如林、盛林、玉林、森林;
四子万升,山东屯支世祖也。配徐氏,生子二人:作林、东林,配李氏生子四人:铁林、福林、凤林、汉林;
富明公为幺房,配邢氏,生子六人:
长子万发,常熟支世祖也。配孙氏,生子五人:桂林、凤林、树林、森林、柏林;
次子万福,前谢船口支世祖也。配张氏,生子三人:成林、友林、祥林;
三子万稹,绝嗣也。
四子万治,后谢船口支世祖也。配邱氏,生子五人:清林、俊林、宝林、相林、茂林;
五子万春,老十支世祖也。配贺氏,生子三人:竹林、失名、宝林;
六子万合,旱河南支世祖也。配杨氏,生子四人:失名、如林、仁林、金林。
今我派子嗣,皆出其中也。自再迁祖福公始,已修谱数次。初修为大明天启朝,据记载此修者如瞻公。本次编修“仅存名讳,未有成书。”后至大清雍正十一年,九世祖玥公,再修之。此修已然成书,且序列规范。
李家什房店西南院于同治五年,十三世祖锡桐公又修之,然因我北迁祖此时已经北迁,遂此修当中我支已止,不但将我北迁祖误写做振伦,且仅列北迁岗岗店之文字。后至民国二十三年,十五世祖春培公三修,近年四修,我支皆未再其内。
自北迁祖北迁昌图,至今已百七十年。旧时三十年为一代,隔代便应修谱一次,北迁至今百七十年,若自玥公所修算起更为二百八十九年,为何不修?盖因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也。
自鸦片战争后,社会坎坷,先祖流离颠沛,且多无才学,食况不果腹,岂有纂修家史之愿。北迁祖后,十三世同怀者三人,十四世堂族兄弟十四人,至十六世则昆弟行凡九十二人,何其盛焉。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理应修之,岂料文革风起,又接动荡十数年。既平,已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闻我族兄建华等数人欲修之,奈何此时,我宗子嗣云散,通讯不便,难以收集,遂拖延至今。我族非不尚礼,亦非不孝祖,各支皆有自制谱系图,东北旧称“老祖宗”,虽仅列名讳,然每逢年节,皆有祭拜,贤孝之心,有此可观也。况有孝如常熟支英权公子嗣者,多人携眷远赴山东无棣寻根问祖,种得善缘;又有孝如老院东院支英贵公子嗣者,不辞艰辛,寻得失散宗族下落,种得善因,方有今日宗谱愈成之善果也。撰家史于此,是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先祖用他们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如逆旅,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也要梅须逊雪。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仍需跋涉不止。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终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士固常在。”从先辈的一生中寻找“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才可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豁然。
就像我们的祖先,在这家史、这宗谱当中留给我们的一样。
十八世孙建字辈阳
壬寅年壬寅月壬寅日
年2月18日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