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故事三四则
A,本文总共字,阅读完大约需要花费9分钟。
B,年秋,作为辅力选手和友人们一起去奥匈捷旅行,带了一些欧元现金。
行程头尾都在奥地利欧元区,中途的匈牙利和捷克不是欧元区,需要解决款项问题。
国内换不到匈牙利福林(HUF)和捷克克朗(CZK)的现金,由于不想和目的地的货币兑换窗口有啥实质性接触,所以同行的几个人带了几张户头里存了一些人民币的银联储蓄卡(debitcard),找到带有银联标志的ATM,就可以直接取现当地货币。
当时正是银联在全球迅速扩张的时期,海外摊子已经铺得很大了,所以只要是大型交通枢纽和城市繁华商业街(highstreet),就不难找到机子。
只是机子的页面操作看起来有些老旧,仿佛让人穿越回上个世纪的DOS系统。
DOS系统网络示意图。↓↓
?行程顺利,付款可以靠信用卡、欧元现金加非欧元现金的结合型方式完成。
回程之前把非欧元区的现金花得差不多了,没花掉的则留作纪念,其实剩得不多,硬币更少,基本都因为上公厕和给小费用掉了。
C,神奇的是,自那次旅行回来以后不久,国内就宣布了关闭外卡消费通道,也就是说,去商家用Visa或者Master之类的卡片刷卡消费大概率是通不过的。
只有少数涉外区和那些相对来说比较高端的城市超市(CITYSHOP),还能继续用外卡通道。
事实证明……嗯……某天去市中心的某家金拱门,站在一楼吧台处看到地下一层的收银台处围了将近十个人,目测像是一个来自南美的大家族,都穿冲锋衣,身背登山包。
本想等他们走了以后再去点单,后来发现久久未能散去,似乎还发生了争执。索性冲下去看个究竟,原来家族里的「阿姨」试了三张卡都被拒了,大声质疑店员这是为啥/凭什么,「侄子」周旋于家人和店员之间当翻译,眼看局面即将不受控,「姨夫」只能掏出人民币现金先结账了事,好在点得不多,每人一个小干粮加一杯小热饮,总共一百三的样子。
作为吃瓜群众,友情告诉这家人如果要取现的话,楼上不远处就有ATM,别上火了;然后低声问店员是不是因为关闭外卡通道所导致的闹剧,得到不置可否肯定式的答复以后,共情店员表示其实这也不是他们的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末梢端的受害者之一。
不知道现如今的消费环境有没有因为舆论压力而变回来,又变成什么样了,总之就是非常扑朔迷离让人猜不透。
D,和「开关事件」类似的还有另一个故事。
某工作组人员某年去伊朗,得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