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富甲天下的鳏夫,他恋爱过,却终

举世闻名的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科学领域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在爱情上,他却一生不得志。他恋爱过,却终生未娶。年,当他18岁第一次坠入爱海时,心爱的姑娘不久就因肺结核病去世。诺贝尔悲痛欲绝,25年未再恋爱。诺贝尔在悼念这位姑娘的诗中说:这样本可以相安无事,只准备去尝婚后的甘苦;然而命里不曾这样注定,另一位新郎获得了胜利,她终于嫁给了坟墓。我的希望不多,我的爱是属于那位死去的。到了年,诺贝尔43岁时,因实验工作繁忙,无暇料理食宿,因而登报招聘一名女秘书兼管家。他在报上的广告说:“……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非常富有,很有涵养,寓居巴黎,……希望能找一位同样成熟并且读过外语学院的淑女担任自己的秘书兼管家。”

广告刊出后,诺贝尔收到了许许多多应聘信件,而且信中都附有照片,诺贝尔从来函中一一细拣,在真心诚意想找工作的信中注意到一封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应聘函,署名是贝达,家庭教师,33岁,未婚,懂数国语言,“只是管家经验不足”。诺贝尔选中了贝达,给她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可是,主动应聘的贝达却不知何故,在诺贝尔招聘她的信到手后,倒反而踌躇不前了,但她还是很快地给诺贝尔回了信,谈了自己的一些事。从此,他们在往来信件中沟通了思想,联络了感情。贝达向诺贝尔倾诉了自己不幸的童年,诺贝尔也向贝达畅谈自己的理想以及目前的研究计划。他俩还用数国文字写信讨论彼此的哲学观。最后,贝达决定前往巴黎到诺贝尔的寓所上班。欣喜若狂的诺贝尔付给贝达一笔丰厚的薪金。然而,贝,达似乎对金钱不太感兴趣,她好像总有什么牵挂的心事。终于有一天,贝达告诉诺贝尔,她一直与奥地利的一位男爵相爱,尽管他俩曾经闹过别扭,但感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深。诺贝尔听后大吃一惊,简直不能自己。当知道男爵的母亲嫌贝达出身卑下、家境清贫、门户不当而百般阻挠儿子与贝达的结合之后,诺贝尔就以生硬的态度,不准贝达辞职,并且不准离开他的寓所。诺贝尔对贝达说:“你终究是会忘记他的,或许他早已经把你忘得一干二净了。留在我这儿,我一定给你幸福!”

实际上,贝达与那位男爵都没有降低恋情的温度,都还在相互怀念。不久,贝达接到了男爵的来信。男爵如泣如诉的文笔把贝达激动得泪涌如泉,而且男爵的妹妹也给贝达来信,叙述她哥哥的忧伤之情,鼓励贝达勇敢地和哥哥结为伉俪。贝达苦苦思考了许多天,乘诺贝尔外出的时候,变卖了首饰,买了火车票赶回了维也纳。有情人终成眷属,她嫁给了男爵。当诺贝尔回到寓所后,看到了贝达写给他的一封内疚万分的信。尽管诺贝尔以后也常常收到贝达的来信,但这毕竟已是男爵夫人写的信了。贝达辞职后不久,诺贝尔也到奥地利去旅行,他希望能碰上贝达,求贝达与他多见面。然而贝达留给他的是假地址,也就是说,诺贝尔可以不断地收到贝达的信,而诺贝尔却不能发出一封信寄给贝达。他决定再旅行一段时间,以平抚被贝达激烈掀动的心。一次,诺贝尔在维也纳西部旅行,受朋友邀请,到朋友家共进午餐。诺贝尔路过一家花店,他想进去买一束鲜花带到朋友家。当他从花店的玻璃门看到里面那位卖花女郎时,他完全被吸引住了--她,年方20,犹如出水芙蓉,绝顶美丽!迷住诺贝尔的这位漂亮少女出身于维也纳的下层家庭,是犹太后裔,名叫舒菲·海斯。交谈中,诺贝尔得知舒菲的父亲经济很窘迫,他要供养无业的妻子和4个女儿,所以舒菲不得不到花店来打工。诺贝尔爱上了这个比他小23岁的美人,承诺要扶持舒菲及她的一家,她俩很快就如胶似漆了。然而,诺贝尔和舒菲的阅历和文化程度相差得太远了,舒菲远不及贝达有涵养,有才华。诺贝尔精通瑞典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而舒菲在诺贝尔的直接教授下,学了很长时间的法语也未能掌握。而痴情的诺贝尔并不灰心,仍旧耐心地引导舒菲学习,并对舒菲几乎是有求必应。舒菲从小就缺乏教养,与诺贝尔交往的目的,是要索取大量的金钱。舒菲还以“诺贝尔夫人”的名义到处游览名胜古迹,身边还有一群盲目的追随者为她接风洗尘、阿谀奉承。诺贝尔在准备与舒菲结婚之前,曾经把舒菲带给朋友们和兄弟们见见面,均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尤其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家的母亲,她坚决不让儿子诺贝尔娶这位患有贫血症的“病美人”,她坚持她的标准:健康、强壮、能操持家务。舒菲见当不上“诺贝尔夫人”,开始不粘诺贝尔了。年至年,是诺贝尔从半百之年过渡到花甲之年的岁月,也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舒菲的美色已不能使他的心血激昂澎湃,反而倒使他情绪十分低落。他从法国迁往意大利去居住,舒菲又返回了维也纳。在此期间,诺贝尔极少去探望舒菲,但是他为她特地在温泉区买了一幢别墅,他希望舒菲能回心转意,像最初相识时那样对他爱恋不舍。

但是舒菲再也不会爱诺贝尔了,她经常与其他男人来往偷情,温泉区的那幢别墅就是她与他们寻欢作乐的地方。其中有一个让舒菲魂颠魄倒的英俊男子,是匈牙利军官柯皮瓦。年春,诺贝尔接到舒菲的一封求援信,说她已怀孕数月内就要分娩!诺贝尔企望通过资助舒菲,夺回爱情,于是慷慨解囊,定期汇款给舒菲,并通过维也纳的一位律师替他保证舒菲每个月能得到福林的利息收入,因为他在银行专门为舒菲存入了30万福林的巨额款项。3年之后,诺贝尔带着最后一丝希望,首次前往奥地利,去探望舒菲和她那3岁的女儿。舒菲此时已变得“老练”多了,她继续促使诺贝尔为她源源不断地提供金钱,又当着诺贝尔的面与别的男人鬼混。最终,她的正式丈夫确定了,就是那位匈牙利军官。年3月7日,诺贝尔向舒菲发出了最后一封信,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去追求舒菲已不可能,但他在精神上仍对舒菲依依不舍。他在巴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草拟遗嘱,内容包括日后的诺贝尔基金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雏型构想,也包括了每年给舒菲福林的生活费。年12月10日,诺贝尔溘然长逝。他临终前仍爱恋的舒菲,对诺贝尔遗留给她的财产并不珍惜,她的生活穷奢极侈,因而债台高筑。她通过一位律师,向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软硬兼施,企图勒索更多的钱财。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只好与舒菲谈判,他请来一位德国律师,与舒菲的律师进行对垒。最后,双方达成如下协议:舒菲每年可得到福林的生活费,条件是她必须交出所有诺贝尔寄给她的信件,并从此不得再有任何索求和损害诺贝尔名誉的言行。

在爱情上,诺贝尔的一生是很不幸的,尽管由他开办的工厂遍及英德法等十几个国家,得到专利的发明创造达项。诺贝尔在给嫂子爱迪的一封信中说:“我们是怎样的悬殊!你的生活是温暖的,炽热的,你的四周有爱护你而同时受你受护的人;你羁留于满足里,我在人生之海上,如一只漂流的破船,失去了舵又失去了罗盘;没有回忆来激励我,也没有将来的愉快的幻境来安慰我,或在四周,满足我的憧憬,我没有人们认为像生存的命脉一般的家庭……”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与世长辞,青年牧师苏德勃罗在悼辞中说:“我们看那死者……当他孤零零地死去时,没有一个家庭激励他,没有妻儿在身旁,使他略展愁眉;他的天性,是不为名利所动,又不为孤独所苦,直到他生命的末日,他是热心的,仁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