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如
文
福林妈咪
很多人都在喊“无聊”,被迫在家里待着,没有娱乐设施,手机、电视、电脑都已经玩儿腻了,实在是“无聊疯了”!
然而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中反而能耐得下心来充实自己,群里一个宝妈说,已经给孩子下载了英语软件,让孩子学点英语。
蒋方舟曾经在《奇葩说》中说过自己在东京待了一年的经历:几乎不会日语,没办法建立情感联系,无法在人际交往里投入热情。
完全把自己隔离起来的生活,会让很多人崩溃,但是蒋方舟说:“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拯救了我。”
和人交际是一种能力,能够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独处时与自己对话、自我整合的一种能力。
现代社会是浮躁的,每时每刻都处在喧闹和繁华当中,一个人即使不和人交流,也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陪伴。
但是人和自己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相处。
就像我们现在被迫待在家里,无聊到快要疯了。
作家刘同在《百年孤独》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曾经那些最孤单,最无望,最失落,最安静的经历,其实都不是你最潦倒的时光。你憋着这口气,最终能独自上岸。你耐住了孤单,扛过了无望,不再怕失败,也学会了与安静为伴。”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时,会想到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接受挫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实用方面的能力,却常常忘记了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
能够独处的孩子,能够在别人以为的空白、无聊的时光里,整合、思考自己的人生,能够把自己的未来和内心思考的更加透彻,能够自己填补自己的时光。
能够独处的孩子,给自己一个空间,给自己一份自由,这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独处”是一个人可怕的内在能力,也是一个人强大内在的表现,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能忘掉这一项重要能力。
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需要让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周国平在《独处的充实》中提到:“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那就是看让能不能独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孩子想要拥有充实的灵魂,则需要有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其他事、人的区别。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才会越小。
①多看书籍
而人的思考,多数来源于书籍,来源于曾经伟大作家的智慧的结晶,以此来丰富孩子的内心。
书带给人的思考是无穷的,人能从书中得益很多。
樊登在《奇葩大会》上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觉得生活中有任何困难,都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
这样的说法虽然过激,但是却也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父母们常常觉得,让孩子看书,就一定要是“学习相关的书”,其实无论是否与学习相关,能让孩子产生想法和感悟的书,就是一本不错的书。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帮孩子挑选,不要混入某些糟糕的、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书。
②辩证的思维
樊登在讲述“书”的重要性时,高晓松、李松蔚都十分不同意他的说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着,必然对书本是无知的。”
除了读书,父母还要培养孩子辩证的思维。
这就需要父母来认真对待孩子问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让孩子知道凡事必有两面性,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为什么。
这个过程孩子不仅是在探索问题,更是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③多出去看看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看书,没有生活经历,孩子得到的知识是死板的、浅薄的。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多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也能丰富孩子的内心。
ps:带孩子出去走走,并不是带着孩子去外面拍几张照片,而是在出发前,先做好“功课”,多了解去的地方的历史。
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之前我们提到过,12月内的宝宝,需要宝妈“随叫随到”和“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