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雕刻家,而且还是建筑史,伟大艺术
米开朗琪罗不仅仅是绘画家、雕刻家,同时还是一位为伟大的艺术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中,主要从事建筑事业。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建筑物,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光影变化剧烈,风格刚劲有力,洋溢著英雄主义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一致。他也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常常不顾建筑的结构逻辑,有意破坏承重构件的理性形式因此,他是手法主义的开创者。巴洛克建筑的建筑师们也把他奉为导师之一。代表作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庙、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罗马的卡比多广场建筑群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部分和穹顶。
圣彼得大教堂圣坛部分的平面是在
圣彼得广场伯拉孟特的设计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他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还是采用希腊十字形制的教堂平面。在造完穹顶下的鼓座时米开朗琪罗逝世,但他完成了穹顶的模型,后来按模型造成了穹顶。它直径米,顶点高米,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穹顶的轮廓饱满而有张力,12根肋加强了这个印象。鼓座上的壁柱、断折檐部和龛造成明确的节奏,有圣坛墙面上的壁柱等与之呼应。它的整体构图很完整。可惜,后来教皇下令在它前面加建了三开间的大厅和一个很深的门厅,以致破坏了大教堂构图的完整性。
圣彼得大教堂此外,米开朗基罗还参加了罗马法尔涅塞宫的建筑,设计圣卓凡尼·第·福林蒂尼教堂;年绘制罗马庇护门大门的图样;自年直到临终从事罗马卡比托利亚广场建筑群的设计。这座位于罗马中心的广场建筑群中,有供举行典礼用的广场,广场中心塑造了具有古代风味的骑雕;至今它也是罗马最漂亮的、格局相称的建筑。米开朗基罗在这些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显示了对建筑业务的精深造诣,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
美第奇宫美第奇家庙的施工虽然没有完成,但从已完工的部分看,它的室内设计完整、紧凑,构图严谨和谐,尺度准确,空间整体性很强,建筑和雕刻配合完美。美第奇礼拜堂的试衣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里面最为有名的就是我们介绍过的“昼夜晨暮”四座雕塑。劳伦齐阿图书室是由米开朗基罗利用现有地段条件,创造出了一个非比寻常的空间效果。大部分空间被楼梯占据,楼梯像瀑布一样从藏书室的门口倾泻下来。这是最早发挥室内台阶的雕塑性装饰效果的建筑之一。
美第奇礼拜堂卡比多广场在罗马行政中心的卡比多山上,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这种形制是独创的。广场主建筑物是元老院(现今为市政厅的一部分),它的立面经过米开朗琪罗的调整,造了一座钟塔。广场一侧是档案馆(今为雕刻馆),一侧是博物馆(今为绘画馆)。它们的立面都不高大,但雄健有力。广场正中为罗马皇帝马库斯·奥瑞利斯骑马青铜像,由地面的几何图案把它统一在建筑群的构图中。广场前沿栏杆上放三对古代石像,造成富有层次的景色。元老院前的大台阶也有雕刻装饰。这广场是建筑和雕刻的综合体,是罗马最美的广场之一。
劳伦齐阿图书馆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米开朗基罗又签了建造其陵寝的合同,然而因为种种阻挠,陵寝最后只有摩西像和四个奴隶像完成。在这个时期中,创世纪是他献给教皇和世人,同时也是献给上帝的不朽之作,奴隶像则无异是他内新世界赤裸裸的呈现。这些奴隶像或以垂死姿态出现,或挣扎著想摆脱束缚,彷佛只要一点魔力就能让他们变成活人;然而他们的腿部仍然紧连在石块中,他们想从石块中跳脱却是不能。这又何尝不是米开朗基罗的写照!
年2月18日,雕塑家、绘画家、建筑师、意大利的爱国志士米开朗基罗死于自己的工作室里。终年89岁。教皇原想把他安葬在圣彼得教堂。而米开朗基罗故乡的人们,设法把他的尸体偷偷地运了回去,隆重地安葬在佛罗伦萨的名人墓地——圣克罗切教堂。他的建筑作品,其设计过程和建设结果都反映着文艺复兴时代建筑作为独立学科的萌芽与发展,以及建筑作为视觉与空间设计产品的艺术内涵以及与其他视觉艺术之间互动的共生关系。而雕塑的概念和元素在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