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懂点事get不到孩子的想法,这

文丨福林妈咪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妈妈了。所以我们都说,妈妈最懂孩子,最知道孩子的想法。实事真的是这样?

我的大学同学林华华,最近就遇到了这样问题。

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书房里“鬼鬼祟祟”摆弄着什么东西,林华华担心儿子在做什么坏事,就躲在门后偷看。这一看就发现儿子把她买的图画书都剪碎了,这下林华华怒了。不懂得珍惜也就算了,这可是她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愤怒之下,林华华冲着儿子一顿数落,小家伙哭得昏天暗地,两人最终也没有和解。

第二天,小家伙更过分了,直接把笤帚杆折断了。林华华愤怒的同时不禁也产生了疑惑,儿子这是要干什么?

林华华的儿子究竟要做什么呢?我们放在后面说。

现在,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宝妈究竟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看,他刚出生没几个月,一哭一闹妈妈就知道孩子是饿了还是该换尿布了。等他会说话了,一个眼神,妈妈就知道他是不是又做错事了。

总之,似乎宝妈们都有了察言观色的能力,一个表情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然而,这就是宝妈人异于常人的地方?其实不是。只不过是因为宝妈跟孩子的相处时间最长,抓住了孩子的某些习惯或者规律而已。换做爸爸,长时间跟孩子相处也能掌握这些。

难道我们所谓“母子情感最深最牢固”仅仅就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

就像事例中的林华华那样,看到孩子“鬼鬼祟祟”的摆弄什么东西,她也无法及时的了解孩子想要干什么。

孩子的行为很难懂?其实也不见得,我们往后看。

第二:孩子的行为到底在表达什么?

我们都知道,孩子哭了当然是不开心了。闹了发脾气了,肯定是不满意了、伤心了受委屈了。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捕捉到的。

那么,作为“母子关系”这种极为特殊的情感关系,如果我们只是了解了这些,我们能说更懂孩子么?显然是不能的。

就像事例中林华华的儿子那样,他为什么要折断笤帚杆?

别人当然无法感受到,但换做宝妈,我们是不是应该了解更多呢?你是孩子的妈妈,这么长久的陪伴,难道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

好了,现在揭晓答案。

林华华的儿子为什么要把图画书剪碎?

因为儿子知道一个星期之后是妈妈林华华的生日,他想用彩纸帮妈妈做生日礼物:纸做的海星和纸风车。

那么,他为什么要折断笤帚杆?

现在你应该很容易明白了,那是用来做风车的。

知道了答案你也许就恍然大悟了。

不过,单凭孩子鬼鬼祟祟的剪纸和折断笤帚,鬼知道他是在帮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鬼可以不知道,但妈妈早就应该知道了。

反观这几天儿子的表现,林华华如梦初醒。她发现,这几天儿子对她的态度很好,好的有些反常,连平时最爱吃的冰激凌也允许妈妈吃了。而且,后知后觉的林华华突然想起来,这几天儿子总是不经意的问她日期。

所以说,孩子其实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林华华这位“糊涂”的宝妈,没有get到儿子的想法而已。

所以,她误解了儿子,还因此责怪孩子。

从儿子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就更明显了:

首先,辛辛苦苦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没有惊喜也就罢了,还要受罚。这算什么?

毫无疑问,面对妈妈的误解,儿子心里的委屈是别人无法感受的。同样的,妈妈的这种反应,也让儿子“亲近妈妈”的意识,受到了阻碍和排斥。

如果这种事经常发生,孩子跟妈妈之间的感情是不是会变淡?

其次,做好事的成就感被淡化了。

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儿子做了这样的好事,却得到了妈妈的指责。原本应该得到奖励,现在却得到了职责,在这种落差下,孩子对“做好事”还有多少兴趣?

久而久之,思维简单的宝宝,会不会去尝试“做坏事”?

所以说,我们其实对孩子的了解并不全面。这也就造成了我们之间会发生很多的“误会”,而一旦误会发生,孩子必然会委屈失落,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个误会么,解开了不就行了?

那是成年人的思维,对于孩子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就算误会解开了,他受到的委屈也是很难平息的。

换个方面想,如果我们能避免这些误会,岂不是更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这里,我们有几点建议:

1.遇事等一等,别着急下结论

就像林华华那样,看到孩子在撕纸,就觉得孩子在搞破坏在乱发脾气,当即责备了孩子。

其实,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些“异常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等一等,看看孩子究竟想要做什么,很多误会就能避免了。

要知道,盲目下结论得到的往往是错的结论。

2.多考虑孩子最近的表现,多联想

其实孩子的思维是很简单的,他受委屈了就会哭,被误解了就会闹。反过来说,孩子的目的性也是很简单的。想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他可不会在意“把书剪碎”是不是错误行为,也不会管“这段笤帚”是对还是错。而且,他也会很直接的表现出来他的目的性,就像林华华事后意识到的那样:孩子总是问她日期,对她的态度“好的过分”。

如果我们能通过孩子最近的表现,事先理解孩子的“异常行为”,是不是就能有效的避免误会了?

3.多跟孩子沟通

其实林华华跟儿子之间的这场误会,根本上就在于,林华华没有给儿子解释的机会,也没有跟孩子足够的沟通。

如果看到儿子在剪纸,妈妈能问一下孩子在干嘛,为什么要剪纸。也许林华华就能在儿子的回答中,他的表情里找到答案。

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一定是了解孩子。

如果你跟孩子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误会”,那么在孩子的眼里,你无疑就是一个“让人发愁的妈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