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没有偷东西如何让孩子分清
文丨福林妈咪
“轩轩,你书包里这是谁的自动铅笔啊?好漂亮啊!”轩轩听到轩妈的问话,赶紧跑过来,把铅笔从妈妈手里夺过来,默默不做声。轩妈看儿子不说话,觉得有问题,就问轩轩:“你不会是偷拿幼儿园小朋友的铅笔吧?”
轩轩听到后,立马辩驳道:“妈妈,我没有偷东西!我这是拿,我明天就还给他了。”轩妈反问道:“那你跟他说你拿了吗?”轩妈反问道轩轩低着头说:“没有。”
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说:使用别人的东西,需要告知别人,如果没有询问就使用别人的东西,就是偷盗行为。到了现在也有一个更加浅显的解释:不问自取视为偷也。
所以轩轩没有跟小伙伴打个招呼就把人家的铅笔拿走的行为就是“偷”了,但是为什么轩轩不承认呢?
这里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虽说偷得内容不一样,但是偷窃的性质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敢承认呢?
因为不管是轩轩还是孔乙己,他们都知道偷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过孔乙已是因为他觉得“偷”这个字很俗气,而作为他一个高雅的读书人,这样的字眼不能用在他身上。其实在他的观念里,他是知道自己是“偷书”,而碍着读书人的面子不愿意承认。
而轩轩则不一样了,他是分不清什么是“偷”,什么是“拿”。看到别人好看的铅笔,自己也想要有,于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拿”走据为己有,只要对方不发现,那这个铅笔就自然而然成为自己的了。
说到底,孩子是没有“物权意识”的边界概念,分不清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的区别,遇到喜欢的东西自己难免会不心动,就会不问自取。
但是心动归心动,没有告知就拿别人的东西的确是“偷窃”的行为,父母如果不好好的教育孩子,后果很难想象。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个故事想必父母们都听过:古时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孩子小时候拿了卖货郎担子上的一根针,回去后给了母亲,母亲居然表扬了他一番。之后随着长大开始偷人家的农作物,母亲也没有制止他,甚至后来偷其他贵重的东西,母亲都没有制止。
直到他投了很多金银珠宝被官府抓到了,因为偷得太多了,要被官府问斩,他才知道悔悟。母亲在他临斩前去看他,他一口咬住了母亲的耳朵,说道:“我小的时候偷东西您没有制止过,才导致我现在的结果,现在我非常恨您。”
小时候没有在孩子偷窃的时候好好的批评孩子,告诉孩子偷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竟然还表扬孩子“偷窃”的行为,这会让孩子得寸进尺,犯下更大的错误,到时候想补救都没有机会了。
现在孩子还小,父母有的是机会教育孩子,若是不想让孩子长大后犯下打错,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物权意识”,让孩子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偷”,什么是“拿”。现在孩子的领悟力很强,只要父母耐心的多给孩子讲解,就会避免孩子走入“偷窃”的道路。
莉莉家的小家伙非常懂事,每次去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都会老老实实的坐着,不像别的小家伙,一到了别人家就像在自己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甚至看到喜欢的就直接拿走了,连说都不说一声。
大家都问莉莉:“你家孩子怎么这么乖啊?”
莉莉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在家的时候都说好了,我不能乱翻他的东西,他也不能乱翻乱拿我和他爸的东西,时间长了就有这个意识了,去了别人家也不会主动翻人家的东西。”
物权意识就是这么来的,其实一般孩子到了两岁就进入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会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但是孩子分不清的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他会一股脑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理所应当的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基于这个错误的认知,孩子就会分不清什么是“偷”,什么是“拿”。其实这两个概念很清楚,“偷”就是不问自取,而“拿”是想要一样东西需要询问别人的意见,如果别人同意,你就可以“拿走”,但很多情况是要归还的,不还不叫“偷”,而叫“亏欠”,总之是对人品有不利影响的,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既不能“偷”,也不能“亏欠”。
那这该如何让孩子分清“偷”和“拿”呢?既然孩子到了两岁就进入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那父母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时机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立规矩。
1、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能随便拿父母的东西
2、父母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不能随便拿孩子的东西
这两点不需要进行过多的阐述了吧,很直观明了,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家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根本不需要父母同意就可以把家里翻个底朝天,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才要对这个行为进行约束,不然到了外面的世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约束力,自然会随心所欲,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给孩子定下这个规矩的意义就是约束孩子容易犯错的行为,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况且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有了隐私之后,他会不愿意让父母窥视自己,随便的翻看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未雨绸缪。
让孩子懂得“物权意识”,分清“偷”和“拿”的区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好玩的玩具就不会上前去抢了,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自己的,更有利于小朋友的和谐相处。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最好的自己,那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更好的教育与帮助,不想要孩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父母就要从小在这方面教育孩子,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