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赛道,金融大有作为
绿色赛道,金融大有作为——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兰晓原博士
记者:绿色赛道,金融如何发挥作用?
兰晓原:“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驱动力和政策抓手,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大有作为。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绿色领域。从财政资源角度,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力度不断加强,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手段,包括绿色信贷、绿色直接融资等,促进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等资源投向新兴绿色产业,建立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金融服务体系。从社会资本角度,金融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清洁节能和污染防治等领域,发挥社会金融资源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支持作用。
二是激发动能促进绿色发展。一方面,重点对新兴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特别是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持续金融赋能,促进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重点扶持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特别是推动重大核心绿色技术攻关,加大对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矿物封存等零碳负碳技术的金融支持,率先走出低排放、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是融合发展创新“绿色制度”。目前,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入,体系健全、彰显特色的绿色金融生态融合性与创新性不断突显,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供给格局不断出新。例如,碳市场发展,离不开金融对价格发现与激励的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以跨期投资改变未来生产和消费模式。因此,增强碳市场金融属性,立足现实做好制度设计,金融大有可为。
记者:福建发展绿色金融有哪些优势?还存在什么问题?
兰晓原:福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政策、市场、体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策上,福建省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就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年研究出台福建省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方案,近日又出台《福建银保监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进程。
市场上,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多年最高的省份,绿水青山是福建的“富矿”,蕴含重大的生态产品价值。这为福建引金融活水,创新服务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助力绿色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体制上,从省级层面成立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将绿色金融工作纳入福建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与组织制度构建,保障绿色金融发展新方向。
因此,福建绿色金融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已向全省推广改革试验区首批5项创新案例,发布7项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经验成果。林票制度、“福林贷”、林业金融风险综合防控机制等3项改革举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肯定。
虽然福建绿色金融已经取得较好发展,但在满足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项目投融资活动的积极性不够;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外部发展环境有待健全,绿色数据共享机制、风险补偿和外部激励机制等相对滞后;绿色金融服务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完善,高素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等。
记者:我省下一步应如何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念好生态资源“山海经”,画好绿色金融“山水画”?
兰晓原:一要抓好重要机遇。充分利用我省生态优势,精准把握碳中和进程中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机遇。相关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我省要依托生态与产业优势,强化生态省建设,重点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等结构,孕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催生绿色投资新需求,让金融效益“绿起来”。
二要积极打造创新示范点。要积极创新分类健全绿色金融激励新机制,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好“加减乘除”,重点在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消费金融、碳汇金融、绿色保险等领域突破创新,先行先试,让金融产品“亮起来”。
三要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发展绿色金融,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我省特别要发挥数字金融优势,努力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注重激励与风险管控,不断完善体系,让金融生态“融起来”。
四要培养专业团队。绿色金融要加速发展,需要依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生态、能正确评价绿色项目和产业、熟悉和掌握绿色金融操作规则的专业团队。要育才与引才并举,特别是用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红利,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构建人才池,培养造就一支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让金融人才“聚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