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歧兴大屋群,能够直接与西关相媲美
江北,市廛繁嚣,一片人声鼎沸的喧闹都市;河南,江水田畴方难得的清幽之地。自世界级巨富潘家伍家卢家等相继落户河南后,大批行商仕宦随即蜂拥而至,辟地造庐,形成继西关之后的又一大型聚居区。今天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新的居住区的形成很快带动了市集的兴起。清时的河南,三大市集先后形成。东为福仁市”,地处今南华东路福仁大街一带:中为“漱珠市”,位于漱珠涌北口,今漱珠西市一带,漱珠市乃河南的商业中心,物资集散地,省城的日杂洋货,四乡的农副土产皆经该市集散,沿涌两岸坊肆栉比,酒旗茶幌飘摇,日夜兼营;西为“歧兴市”,位于今登鳌里、歧兴直街一带。旧时的歧兴市尤为兴繁,市内商号店铺林立,鱼档、果栏、油行、盐栈、酱园、药号、百货庄、花衣铺……
百物罗列,无所不备。每逢墟日,四乡乡民相约而至,街填巷塞,好不热闹。如今在歧兴一带已找不见当年墟市的商痕,倒是留下了一排排密集的青砖大屋群。在歧兴,老住宅区的格局还保持着原样,一些小巷里仍铺设着百年前的花岗石板,还有那些与石板小巷相依相偎、横着趟栊的竹筒屋。竹筒屋产生于十九世纪,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由于其开间狭长纵深,形似竹筒,故俗称“竹简屋”。竹筒屋大门为颇具地域色彩的“岭南三件套”,即脚门、趟栊、大木门。
脚门为四扇可折叠的雕花小门精巧别致;趟栊由十数根圆木制成,形成横向开合的圆木栅栏,集采光通风防盗等功能于一身;有了脚门趟栊,大木门似乎只有当主人外出和睡觉时,方能发挥其作用。入了大门,则是正厅、天井、正房、厨房等呈一字纵深排开的若干房屋。竹筒屋不但节省地皮,且通风透气,尤其适于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就连原属广东的海口,还有东南亚带也多见竹筒屋的身影。歧兴的屋群一直延伸到了洲头嘴,洪德一巷、洪德二巷、洪德三巷…
洪德七巷、宝恕一巷、宝恕二巷……宝恕大街,每一条街巷无不是老巷陈横,大屋连檐,一扇扇雕花脚门、横木趟栊后面,总能见到一幅幅浓郁的市井风情,也为我们演绎出一段段惬意而美好的趟栊时光。清朝末年,美国基督教同寅会来河南传教,先后在岐兴中约建礼拜堂,医院和学校,同福西路办培英小学,岐兴南办导正女子小学,敬和里办同寅小学,同和里建女子识字学塾,洪德路办福音堂。
一些新派的商人也喜上了洋楼的摩登,寻来图纸,在重重大屋间筑起许多拱券回廊的西式洋楼。年,市长李福林大兴城市建设,新筑了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一批新式大马路,沿街修筑骑楼。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基督教礼拜堂也因开辟同福马路,由岐兴中约迁至洪德路。年,一栋红墙绿瓦、飞檐翼角的中国式基督教堂在洪德五巷落成,俗称“河南堂”。
李福林公馆
如果说河南最早的建设者是千年前在此筑殿设坛的南汉皇帝刘岩,使其兴盛的是百年前在此开村兴建园林的十三行商人,那近代河南的建设,就离不开被称为“河南皇的草莽市长李福林。李福林原为一绿林,后遭县署通缉,避走南洋。未曾想就此结了孙中山,入了同盟会。辛亥之后,广东独立,李福林亲率三千绿林军赴广州维持秩序,从而步入军界,先后历任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第三军军长、广州市市长,第五军军长等职。当年李福林在大力修筑马路骑楼的同时,也为自己造了一处占地约三于平方米的花园式别墅。
顾庐和康庐
顾庐和康庐虽是两个独立的院落,但小楼的造型几乎如出一辙,就连精雕处也是模一样,楼间甚至还有天桥相连。小楼的主人皆为一人,广州十大富豪之一的卫百摸两庐分别住着的则是卫百揆的两个姨太太,不偏不倚。与顾庐和康庐相邻的邻居也是非富即贵之人,末帝后裔、国军将领、岭南画派大师、先施公司的创始人……
周在秀公馆
说起周在秀,或许难有几人知晓,但提起“PG”,相信是世人皆知。要知道这广州宝洁公司的前身正是这位周在秀于年创办的“源昌枧厂”。周在秀是广东开平人年以开杂货铺为生,后创办了广州最早的肥皂厂“源昌枧厂”,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验终于掌握了洋皂的制作工艺,成为可与英商分庭抗衡的大型肥皂厂,所产“双刀牌”肥皂在当时的广州城可谓是家喻户晓。源昌枧厂后来充了公,易名广州肥皂厂,再后来与美国P8G公司合资,创办了现在的“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小编个人认为,广州的歧兴大屋群十分秀美,它独特的风采引人入胜。令人很想要前去一睹风采,完全不逊色与西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给小编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