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作家ldquo乡愁福林rdqu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晋江作家

浩瀚的晋江海是晋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有路的地方就有晋江人的足迹。一部晋江史,就是一部不断向外拓展、移殖的奋斗史,是血与泪、情与爱的交响曲。打开一片大海,就是打开晋江人向远方眺望的眼睛,打开一朵波浪,就是打开晋江人向家乡凝望的·····

福林寺怀弘一法师

许燕影

从百年木棉的叶隙仰望蓝

红色燕尾脊呼拉拉鸽群飞起

这是正午,梵音萦绕

于孝端桥望云杉凌空

清凉园玉兰和素馨彼此拥缠

因缘殊胜,番沁移溪种下这菩提心

你驻锡修持,礼佛中以字结善

是否因了这段佳缘?在时间的沙漏沉淀

静默中谁渡彼岸了却尘缘

随风,风自婀娜。随莲,莲且娉婷

如何再回到原点?且心如止水——

“悲欣交集”是你最后的绝笔

许燕影,晋江人,现居海南海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诗作发表于《诗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诗歌入选多种集子,已出版诗集《轻握的温柔》《我怎能说出我的热烈》,诗文集《燕影的天空》及随笔集《踏花拾锦年》,曾获《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称号。

那里檀香如海

——晋江福林村纪行

陈金土

努力伸张岁月的罅隙

村史的长河里

摇曳禅之方舟

满载一船星辉

从诗国出入佛国

偏僻的春风

邂逅了大师的袈裟

长亭外古道边

檀林溪畔芳草碧连天

那年,檀香如海

掬一捧世纪的汗水

汇聚成南洋之波

穿越番邦抵达家邦的荣耀

火红的闽南砖

轻灵地搭起皇宫起的立体画

和着南洋的番灰迸发出凝固的芬芳

檀林溪动了大手术

用更适合村庄的身段

满腔热情地滋润四野的心田

那时,福缘如林

那里,檀香如海

那里,福缘如林

陈金土,高级教师,福建省晋江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诗词学会理事,福建楹联学会理事,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晋江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

檀香福林

——龙湖福林村剪影

柯芬莹

(一)清凉古地

在一株百年木棉树下驻足。虬枝劲展,经冬披绿,别有一番凛冽的爽朗。而盛夏别尘的红花,坠而不颓,艳而不媚。时经百岁,献身入药,花木英雄也。溪环三面,东流入海;渡槽飞驾,凭栏留痕。石桥横越,历时八十余载而继续连通两岸,一览于佛前,接渡众人。

梵音声声,始自永乐、同治复建的禅寺,因弘一法师驻锡而闻名于近现代,香火氤氲。百年以来,村中百间热闹集市,人来货往,熙熙攘攘。繁华声起,繁华声落,唯在此清凉园、离垢地,高僧的暮鼓晨钟,百补纳衣,依然留有余韵,令人肃立。大师的墨宝赐赠,交集悲欣,隐入民间,也留在寺前,供人怀想,追思。

(二)绿野养兰

“绿野山房”、“养兰山馆”,是两间百年私塾的名字。十八幢大厝同时动工的“银檀林”,于乡野之间,龙湖之畔,种下泉南文脉。延用百年,期待如兰,静观日月,沐于花雨松风。绿野养兰,其心幽远,其行深重。闽南侨亲的兴学之风,集腋成裘,慷慨绵沿。

福林人与天争,移溪护村;与时间赛跑,在百年里的空隙抢夺商机。唯有这一片琅琅书声,随民衍续,迭代不止。“养蒙小学堂”、“檀林小学”、“檀声小学”,均是受此滋养而来。

村中间或有二层角楼,名为望月。据传是深闺女儿窥见外物的眺望之所。此间雅致,是否能够对着一轮皓月,斟上几杯清茶,捧上一本源自私塾的书卷,平添几分专属男子的书香之气?或至当代,一家人清明包润饼,端午绑肉粽,中秋赏月饼,冬至搓元宵,春节围炉其上,听涛食鲜,也是乐事一桩接着一桩啊。

(三)端园春晖

端园,名字取自主人许经撇,字孝端,这也是村中三代持续建修的孝端桥的来历;春晖楼,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系主人、厦门市首任市长许友超事亲孝母所建。二者是村中三百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佼佼者,至今完好如初,只是平添了岁月。

端园,中西合璧,雍容华美,早就成为建筑界的经典之作。白砻石柱的框架,高挑优雅,历近九十年而明亮如昔。特制的红砖墙,显示了血液里的闽南元素,让阳光风雨从宽敞的大窗渗透进来。而一米多高的地下室设置,即使放在今日,也是一种时尚而实用的设计。大门轻掩,似乎主人只是到邻家聊个家常。高耸的入门石阶,分列两边的青石葫芦枳,随时等候主人归来。

春晖楼,与共和国同龄的华侨建筑。楼主在外,历经霜风血雨,回到家乡,只想安身静心,孝意侍母,让家乡的晨星晚月拂去一身的疲惫。古希腊柯林斯式的廊柱,似是一身风骨,撑起流年的捶打,敞向满院的芥菜青青。

漫步福林,似有檀木成林,檀香萦绕。昨日如昨,岁月归心。天地中自有回响,如鸽哨撒向蓝空,一路向前,曲折缠绕,终又回归故乡。福林,福地也。

柯芬莹,女,福建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福建文学》等刊物,已出版诗集《星雨》。

福林寻弘一

留婉珍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橡,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这首名为《忆儿时》的诗,反映了诗人淡薄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读过这首诗的人也许不多,但作者的另一首诗却众所周知,他是《送别》的作者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公元年—年),原名李成蹊、字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擅长书画篆刻,工于诗词。年至年,在日本东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归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任绘画、音乐教员,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在艺术界、教育界享有盛名。年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精研戒律,成为佛门“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年(辛巳民国三十年)4月,弘一法师离灵应寺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律钞宗要》,编《律钞宗要随讲别录》。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岁末返福林寺度岁。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年1月5日,我随着晋江市作家协会一行人来到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采风,檀林村的午后是甜甜的,我贪婪地啜饮着一方蓝天与沁阳的空气。这里,随处可见的断砖颓瓦、燕脊泥塑、古朴的木雕庭柱、墙上残留的标语和长满芒草的墙头。此时的我,顿发思古之幽情,景物美得使人心痛,美得让我惴惴不安。

热情好客的许景景村书记出来迎接我们,“来,先带你们看看福林寺。”福林寺坐落在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东南,檀林旧称福林。据《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记》碑载:同治甲子年(年)兴工移溪于乡外,溪旁旧有福林堂,已废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年)复建,后改为福林寺。现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及护厝、园林等设施。楼宇历经百余载沧桑,屋盖梁木腐蛀,墙面脱落,有坍塌之危。年由福林村老人协会倡导,向海内外贤达募捐资金鼎新扩建,改建后为三层楼宇,一、二楼依旧祀奉弘一法师诸金尊。三楼为藏经阁,并勒碑纪念。寺右护厝为功德堂、斋舍,寺左为清凉园,园中花木果树荫翳、群芳纷呈。寺庙规模不大,虽排不上丛林寺院名号,亦可悟得人生之大智慧,“寺不在大,有名则灵。”福林寺因弘一法师两次驻锡而有名。

“福林通”——谨程先生指着寺外的阳溪娓娓道来,“这条溪水绕着村走,把村庄抱在怀里。年4月,弘一法师到村里的福林寺结夏,从泉州到这个村,走过阳溪水,当年弘一法师来到寺前,只见寺前稻田片片,寺旁溪流潺潺,溪岸一棵木棉树,枝叶参天。”我的耳边飘来弘一法师的赞叹声,“真是个好地方!”

“木棉树一年绿叶成荫,一年满树红花,这是它的生长规律。”谨程先生补充道。

“年代多久了?有几十年了?”我问。

“有一百多年了。

“呀,一百多年啦!”我们一起骄傲地叫起来。

一切如梦而又似真缥缈而朦胧,不知何时,我的眼睛猛然被午后炽热的阳光一射,思绪游离,回到福林寺的某一个夏天的黄昏。茫茫暮色,落日余辉斜照在福林寺外的木棉树上,夕阳收起缠满忧伤的长线,福林寺周围笼罩着深沉与神圣的平静。袅袅炊烟,不时从村落里传来几声狗吠鸡鸣,群牛饮孝端桥边……寺内,弘一法师在静心编写《律钞宗要随讲别录》,他过午不食。寺院一片静寂,一轮皎洁月亮挂在树梢。他走出禅房,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他想:世外桃源不过如此,他不再纠缠于俗务,参悟佛法,以戒为师,重振律宗,信仰令他意志坚定。

“弘一法师住锡福林寺期间,除日常佛课外,经常应各界人士请求墨宝,写字结缘。”谨程先生又绘声绘色地讲了,“这时他的书法艺术日臻炉火纯青,自成一种绝无烟火气的超尘出俗之感,但来福林寺之前,他绝少动笔写字,许多达官贵人以千金求他的字,都未能如愿……”我们边听谨程先生讲解边沿石埕缓缓前行,不知不觉中,已踱到福林寺大门口。一抬头,“福德因缘一一殊胜,林园花木欣欣向荣”映入眼帘,这是当年弘一法师为福林寺撰写的对联,这副对联给寺加了重墨浓彩的一笔。当时,弘一法师还为福林寺题了“清源园”、“离垢地”二匾。福林寺左临阳溪,周围花木掩映,环境幽静雅洁,还有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他,他觉得福林寺是心目中的“无上圣妙地,离垢清凉园”。

步入寺内,我仰望弘一法师的脸(弘一法师金尊是他的学生近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专程莅寺参谒弘一大师,并为其画像)那清瘦的面貌,深邃的目光,一片平静,在这一瞬间,我看到他脸上挂着一缕笑意。我立刻联想到他的那首《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我想:诗中的意境不正是弘一法师自身的写照吗?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与弘一法师有过刻骨爱恋的日本妻子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弘一法师出家数日后,伤心欲绝地携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然而弘一法师坚定信念,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子和孩子进,妻子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

日本妻子深情地呼唤:“叔同——”

弘一法师:“请叫我弘一”。

日本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把慈悲诠释到极致,他放下小爱,去实现心中的大爱,他爱一切生灵,爱草、木、鸟、兽。“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位中学老师曾对我讲过:“弘一法师去他的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时总要摇摇才下座,丰子恺见他多次如此,就问他为何这样,李叔同答道,这个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他连圆寂前也不忘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之后,要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人之将逝,仍惦记勿伤世上的生灵,这份心思的细腻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真令世人闻之生敬!弘一法师生前亲自撰文并编辑《护生画集》,本书通过文图倡导并宣扬爱生敬养思想,他让这种爱的光辉一直闪耀下去。是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有其存在意义,人们应该充分尊重宇宙万物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世间万物的爱和生命都让人类敬畏。人类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与世间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人和世间万物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这是否引起人类的反思?

弘一法师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之头陀”,他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去承担更大的责任。每次讲佛课时,后面的墙壁上,都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在弘一法师看来,以佛之觉悟普度众生,激励僧俗两界一同奋起救国。为弘扬佛法,他置生死于不顾。年底,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景仰。在弘一法师眼里看来,佛法才能给动乱中的人们信念,是比治愈肉体之苦还要重要的。国难当头,弘一法师在战火中聚众演讲,呼唤国人的救国热情。弘一法师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弘一法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中国油画的鼻祖,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柔美宏伟的交响乐,更是一部启迪众生的哲学大书。假如当初他浪迹于上流社会,享受于妻妾的温柔乡里,中国就少了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大师。

西天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给木棉树镀上了一片金黄。夕阳伴随着我走上回家的路,回头遥望福林寺,“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耳边久久回响……

留婉珍,70后,晋江永和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文学作品散见《晋江经济报》《教师报》《快乐语文教学论坛》等报刊。

END

  晋江文学品牌是晋江“品牌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纵贯千年,空间跨越五洲,拥有本土作家、晋江籍外地作家、晋江籍华文作家等三个层面的空前庞大的作家群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   是晋江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市蓝鲸诗社、市文艺评论协会共同打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