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含泪活着父母用十几年,让女儿跨
文
福林妈咪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培养孩子成材”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之前看了一个笑话:
想要养好一个孩子,就在孩子上学之后辞职在家教育孩子;等孩子长大结婚,生了孩子后,孩子也辞职在家教育孩子长大成材,如此循环。每个人工作时间就那么5、6年,全都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长大后,又是孩子。
虽然这个笑话看着有点绕,还有为作父母的感到悲哀,但是现实中,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真的就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最近看了个纪录片,叫《含泪活着》,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一家三口,通过努力和坚持,完成了从中国底层到美国中层的阶级跨越”。
年,35岁的丁尚彪带着妻子和女儿,结束“上山下乡”回到上海,没有丰厚家底,也没有一技之长,属于上海底层人。
为了改变这种可预见的“贫穷未来”,丁尚彪借了2.6万,去日本阿寒町留学,因为日本当时的月均工资是当时上海的7倍。
但是当他到日本后,不仅没有赚钱的机会,还失去了在日本合法滞留的签证和自由回国的机会。
他只能在东京打黑工,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去饭店上班,所有的钱都寄回家。
在年,他的女儿成功申请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到最后,女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丁尚彪在伤害房价飙升之前,给家里换了一套新房子,还另外买了两套房子收房租。
年,女儿结婚。
年全家定居美国。
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没办法完全体会出这个家庭为了打破阶层壁垒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痛苦。
但是,一代人的付出,两辈人的努力,终于可以让下一代成为中产阶级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明白,让孩子出人头地,但是很难去跨越阶层,有个评论说:谁不想成为富二代的父母,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机会。
可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能让孩子成功,有的父母却在焦虑中将孩子培养的越来越叛逆,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了呢?
1、父母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树立拼搏的榜样,而是把所有“往上走”的压力压在了孩子身上,用逼迫孩子的方式,让家庭“往上走”。
上面说的那个笑话:父母辞职在家,日复一日的去监督孩子努力,这样的行为是“本末倒置”了。
很多父母都“双标”,对自己是一套规则:可以懒散、不努力、不优秀、玩手机上瘾;对孩子又是另一套规则:努力、勤奋、优秀、不玩手机……
但是我们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如果父母行为一套标准,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又是另一套标准,那么孩子在父母“言行不一”的状态下,产生反抗和抵触心理:凭什么父母可以,我不可以?
在纪录片中,丁尚彪不断的努力,在日本兼职三份工作的时候,仍旧考了5个职业证书。
在定居美国后,从头开始学习英语,年,获得了“纽约宾馆业协会”颁发的“大苹果奖”,之后出了自传。
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也是孩子的精神榜样。
2、父母有明确的目标和毅力
很少有父母能想到给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也很少有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奔着一个目标往前一直走,更缺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一直往前的毅力。
丁尚彪在确定“让女儿去留学的目标”后,寄回家的钱除了还债,就是把钱换成美元以女儿的名义存着,为了提高申请成功率,不让女儿申请奖学金,一下子申请二十多所国外学校。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心酸,也拒绝了在上海房价十分便宜的时候买房的利益。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常常对兴趣坚持不下去,父母也常常在孩子哭几次之后就放弃了,更别说让父母如此辛苦、放弃眼前的利益。
当父母给孩子确立好目标,就要一步一步的监督孩子去努力。
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想过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大概的一个概念: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这样的目标太宽泛,很难让人从小就以此为目标,并且一直努力坚持。
3、父母有长远的眼光
父母的眼光很重要。
在年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出国”两个字,更很少有人能真的去实行这个目标。
在现在同样也是,很多父母缺乏眼光,只一味的要求孩子去学习,却伤害了孩子真正的价值和能力。
父母也要跟随时代和孩子一起进步,看得见家庭之外的世界,也要看见孩子学习之外的能力。
只有父母在不断成长,有更长远的眼光,才能让孩子走向更远、更高的未来。
父母想让孩子变的优秀,那么自己也要努力变得优秀,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会自觉跟随父母的脚步,不断的努力达到目标。
为孩子付出努力,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优秀、更优秀,这样的父母值得敬佩,但是如果父母走了极端,只想着让孩子优秀,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去努力的话,结果可能跟父母期望的相差深远。
父母努力认真的活着,才能让孩子努力认真的对待生活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