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在哪在我手里中国式父母
文丨福林妈咪推着孩子在广场遛弯,旁边一个妈妈带着儿子玩儿,偶遇了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两个人聊了起来,妈妈夸老师真有气质,老师夸孩子很聪明很听话,妈妈就感谢老师照顾孩子们,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坐坐,很会讲话。但是等到老师走了,这位妈妈和儿子相处,讲话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了。儿子说想吃冰激凌,妈妈:“吃什么吃,你就知道吃!”妈妈说要回家,儿子请求再玩儿一会儿,妈妈:“你要继续玩儿是吧,那我走了,你自己在这儿玩吧!”委屈巴巴的儿子只好跟上妈妈,拉住妈妈的手回家了。目睹了这样一幕,我突然发现,很多父母都和这位妈妈一样,明明面对其他人都可以正常的交流,但是在孩子面前,就会变得“不好好说话”,甚至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孩子提出想吃冰激凌的请求,正常的对话逻辑应该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吃,为什么要说孩子“只知道吃”?孩子提出想多玩儿一会儿,正常的逻辑应该是答应或者拒绝,为什么要威胁孩子“你一个人玩儿吧”?难道家长们平时和朋友、同事、客户、领导也这样说话吗?显然不是。来看看父母们说话还有哪些套路,也不知道这些“句式”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1.正话反说“遥控器在哪儿?”“在我手上!”我们父母说话总喜欢绕一个弯子,孩子听到父母这些话,且得想一会儿:为啥妈妈会说在她手上?她手上明明没有。没有她为啥要这样说?难道她的意思是她也不知道?所以“在我手上”=“你自己找一找”可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能直接点对孩子说呢?还有其他的正话反说:“桌子这么脏你就不知道收拾一下?”=“桌子脏了,把它收拾一下。”“进来不关门想放一窝蚊子进来呀?”=“进门把门关上,否则蚊子会进来。”我想不止一个孩子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父母的脑回路要比孩子多一层,好好的话非要反着说呢?2.无逻辑指责还有很多父母,认定孩子的失败是因为某一个原因。“我早就跟你说过了。”“看,我说过了吧。”“让你平时不努力。”有的家长会偏执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于是一切都不会好,尤其犯错的时候,更是会把孩子的一个小错误上纲上线到了不得的事情,让孩子无力反驳。3.讽刺可怕的是,有的父母还经常给孩子泼冷水,不断打击孩子。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女孩的故事,她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她长得难看,看到她喜欢穿裙子就会嘲笑她:“就你还穿裙子呢?”“你还有朋友呢?”“傻子都比你强!”在这样的不断讽刺打击中,这个女孩儿长大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逃离家庭,但是她身上的自卑情结,却一直无法摆脱。4.爱怼人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的暴露自己说说话的毛病,比如爱撅人。孩子问妈妈今天吃什么,妈妈说:“你自己不会去看啊?”孩子说下雨了卖馄饨的老爷爷没有来,妈妈说:“废话!”孩子说妈妈你明天还要去上班是吗?,妈妈说:“不然呢?”一句话就能让人噎的说不出话来,关闭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让感情没有办法“流动”。5.充满情绪的无顾忌发泄还有的父母会对还无端的指责,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在外面受了气,回来看见孩子没有写作业,就忍不住了,噼里啪啦把孩子训一顿。孩子没有写作业错了吗?错了,但是罪不至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每天都心惊胆战,看着父母的脸色生活,生怕爸爸妈妈哪天不高兴自己遭殃。心大点的孩子会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和父母多一些交流,主动开一些玩笑,但是敏感胆小一些的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面对父母的情绪和语言暴力无法还手。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语言虐待》一书里写道,语言虐待(Verbalabuse)也是一种暴力。实际上,语言暴力不仅是暴力,而且是一种更隐蔽,但持续性更久的暴力。很多人觉得和父母交流很累很痛苦,却不知道为什么,听到父母这些说话方式的时候,感觉到不舒服,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这就是语言暴力的隐蔽性。虽然没有发生在人的身上,也并不像冷暴力一样明显,但是孩子遭受的痛苦却并不少。密歇根大学博士Ethan的一项实验表明:当人在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时,情绪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更重要的是,被这种说话方式影响的孩子,自己成为父母后,也在不自觉地用这样的交流与方式和自己的孩子说话,就这样一代代的影响下去。
上一篇文章: 宝宝有两个最容易生病的时期,妈妈提前掌握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