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期待,能成为孩子隐形的翅膀,但一定

福林麻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个学校随机抽取十八个人,说他们经过智力测试证明智力超群,一段时间过后,这些孩子和其他同学相比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后来,每个人都很有成就。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期望中的共鸣现象,指的是一个人会因为别人对他的一些期待或预言,从而产生相同的自信,最终达成期待的一种现象。

一直以来很多声音都在说,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不能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很多父母开始变得不敢对孩子说一些期待的话了。其实没有必要矫枉过正,适当的对孩子说一些期望的话,能够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影响,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只要能够区分出什么是合适的期待,什么是过度的期待,父母就能更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影响。

1、期待应该只是一种态度,不需要对结果过分追求

期待的作用在它发出的那一刻已经生效了。他只是一种爱的表达:爸爸妈妈愿意去期待你做到一件事,为此愿意付出期待实现不了的失落,我们不对你做出具体的要求,在你没有做到的时候,请相信我们首先会做的是去安稳你。

父母很容易在做出期待的时候对结果提前进行幻想,所以就会越来越注重结果,这样的注重才是让期待变得沉重的原因。学会把期待本身和期待能否实现分离,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好的期待”。

2、期待应该是一种信任,而不是一种要求

信任应该就是这个所谓的期待效应最核心的因素。对一些成功的例子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期待过程中如果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就能让孩子拥有更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相反的,如果对孩子进行期待鼓励之后,父母却总是在时刻提醒着孩子,你不应该做什么,否则我的期待就无法完成了,那么孩子自然无法感受到被信任,也就不能激发他的主动性了。

3、期待不应该有具体的标准

“妈妈希望你能考上省实验”和“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这两种期待完全不同。

前者是一次性的评判,而后者却没有一个固定的事件来评价,这样孩子就能有更多的尝试空间,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还能有不同的角度去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负面期待同样也会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如果父母总是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太让我失望了”这样的话,孩子也会这样相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