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多大能看懂大人脸色你脸上的情绪,
文丨福林妈咪
宝宝多大就能看懂大人“脸色”?
以前看过BBC一部纪录片,叫做《北鼻的异想世界》,这部片子中记录了多位顶尖专家对多个宝宝的长期跟踪和实验结果,给很多父母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其中就有这样个简单的“冻脸”实验。
一开始,妈妈带着宝宝在开心的玩儿,妈妈很愉快,宝宝很兴奋。
然后实验人员让妈妈们把脸转过去,再转回来时脸上面无表情,不管宝宝做什么都要无动于衷,然后保持2分钟。
于是研究人员发现,本来在兴奋和愉悦状态中的宝宝会出现尴尬、紧张、恐惧、自责不知所措、祈求等状态和行为,等到宝宝发现妈妈依然冷漠的时候,他们几乎都会哭起来。
两分钟的冷漠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那我们平常带娃,经常对着孩子冷漠吼骂,孩子又会是什么感觉呢?
这个实验稍微有些残酷,妈妈们自己试验的话,估计会十分心疼,但是当我们看到宝宝面对妈妈的冷漠出现的无措表情,就会有很大的触动: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
即使面对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也不要放任自己的负面情绪
去年,我一个女性朋友怀孕生孩子,在月子期间发现老公和其他女生暧昧,老公知道她发现之后,为了避免吵架经常不回家。
她就说,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每天晚上她疲惫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崩溃,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沉浸在抑郁的情绪中放任自流。
然后也不知是不是宝宝和她心有灵犀,原本不怎么哭的孩子,会在她难过的时候哭的声嘶力竭,好像是用自己来唤醒妈妈,鼓励妈妈振作。
所以说,别看孩子还是个婴儿,他也能感知到大人的情绪。
这并不是主管臆测,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一周大的新生儿,在他面对人脸和机械玩具的时候,大脑的反应就已经完全不同,面对人脸时活跃度明显提高,说明孩子不仅可以分辨两者的区别,还能因为父母的陪伴大脑发育更快,对父母的情绪质量也能准确感知。
到了孩子长大,他们更是能对父母的情绪做出判断。大人不高兴,孩子就会安静下来,小心翼翼,不敢出格,大人比较高兴,孩子就会趁机提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叫上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嗨。
大人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又没有看破红尘,有情绪很正常,而且孩子需要通过和父母相处了解人的不同情绪,但是父母长期的负面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负面影响的。
而且为了父母自身考虑,一直让自己被消极、压抑、苦闷的心情控制,也不利于身心发展,出现问题,主动去解决,及时排遣,出门逛一逛,吃点好吃的,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这样才好。
不被情绪控制,父母和孩子都有情绪自由
宝爸宝妈一直处在负面情绪,是一种被情绪控制的表现,克服这种极端情绪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升起很多情绪,我们的情绪基调,也随着身边的环境不停地变化,有它自己的生理周期。
所以父母有情绪时,对宝宝生气,或者批评都是可以的,因为在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情绪就是对孩子行为的直接反馈,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情绪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的。
这是孩子认识世界规则的过程,所以正常的表达情绪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情绪自由”。
正如《奇葩说》辩手大王在一次发言中提到的一个词汇,父母和孩子相处时情绪的自然表达,是对孩子最好的表达,他在对待人和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自然流露,才是对人本身最好的舒展,有好事就开心,失败了就难过,这才是正常的,而不是什么都不说,或者不允许自己有情绪,这对孩子来说才是束缚。
父母正确表达情绪,就是在最好的榜样。
爱就说出来,生气了就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得到对方的注意就主动去争取,不用不好意思,也不用觉得情绪不对,父母平等自然地对待每一种情绪,孩子才能勇敢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要冷漠
父母的什么情绪是孩子最害怕的呢?
往往不是生气,而是冷漠。
有时候我们吵孩子会把孩子吵“皮实”,他都不在乎了,但是当年不说话,对着孩子一脸冷漠,孩子就会害怕了。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冻脸实验,孩子面对妈妈冷漠的面孔,他的安全感会极度下降,妈妈好像突然不认识自己了,这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恐惧感。
而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也会有这样的“冷暴力”存在。
我有个小学同学,她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虽然爸爸和她们就住在同一个院儿里。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带走了弟弟,姐姐就跟着爸爸,平常都是奶奶照料,爸爸看见她仿佛没有看见,对孩子的事情基本不怎么关心。
她说自己在爸爸面前从来都不敢抬头,不敢说话,而爸爸看到她这个样子更是“嫌弃”,以至于她越来越自卑,后来很早就结婚了,也是因为觉得对方对她的好从来没有体会过。
对一个孩子冷漠,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传递出否定孩子、漠视孩子,甚至敌视孩子的信息,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自责感,可是孩子是无辜的。
别把情绪带回家里
有的爸妈经常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里,让家里的氛围很压抑,孩子都不敢说话。
我儿子福林有一次很想去一个蹦床主题乐园玩儿,可能是在学校听别的小朋友说了,所以一放学就跟我商量,星期天能不能和爸爸一块儿带他去。
我觉得挺好的,就答应了,但是没有替爸爸答应,告诉福林说让他自己等爸爸回家后和爸爸商量,福林兴致勃勃地说好的。
于是一直念叨这个事儿,还不断设想爸爸要是工作忙他要怎么说服爸爸。一听到开门的声音,福林就马上冲过去迎接,紧接着就乖巧的一声不吭跟在爸爸身后进来了。
我一看才发现情况不对,才发现爸爸脸色不太好,估计是公司又有什么难解决的事情了,那段时间他压力确实很大,没想到孩子敏感的发现了。
但是看到孩子从原本的兴奋一下子变得小心翼翼的样子,我有些不忍心,跟福林爸说了之后,他也反省自己,然后去客厅摸了摸孩子的头。
就这一个动作,孩子就体会到了爸爸的心意,重新笑了起来,然后给爸爸端了水果倒了水,乖乖去洗漱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名词叫做踢猫效应,大人不开心了,冲着孩子撒气,孩子受到莫名其妙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会找比自己弱小的对象撒气,于是他会去踢家里的猫。
你会发现,父母是比孩子力量强的,所以很容易把自己变成孩子的“上帝”,对孩子颐指气使,莫名发火,孩子没有办法,他只能承受。家庭就是孩子的避风港,就是能满足孩子要求的地方,所以他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感非常强,也就非常能察觉到父母的情绪。
大人的世界虽然烦恼多,但是家庭正是自己的目的地,我们没有必要经常把路途当中的情绪带回去,这就本末倒置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舒展,情绪引导,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更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内心。
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如此接近,亲密无间,互相影响,我们更要重视这一点,这是孩子成长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