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老企业通过持续研发带动产品升级迭代

24小时不停机的玻纤生产线。

守正创新的豆瓣生产企业。

上午■上百缸豆瓣正在日光下曝晒,记者看到,其已呈现陈酿豆瓣的红褐色泽

■在看不见的地方,是郫县豆瓣核心菌种的充分发酵,这源自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深夜■“人歇机器不歇。”工厂24小时不停工是由玻璃纤维工艺所决定的

■上百个工序,所有数据实时联动,窑炉总控室精确调整工艺参数

“尽管开足马力24小时不停生产,我们的产品还是供不应求。”指着面前有些空荡的智能化立体仓库,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笑逐颜开。“双碳”机遇下,不断精进生产工艺,这家新型材料企业实现产销两旺。

抢抓产业机遇,创新引领、结构升级,成都产业发展动力澎湃。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五大先进制造业增长12.3%。本期“‘产’访一线”报道,我们走进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一家看起来“传统”,一家看起来“新潮”,然而无论“传统”还是“新潮”,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源于他们勤练内功,通过持续研发带动产品迭代升级,创造出崭新的经济增量。

深入一线追击·昼

微如豆的研究:酿好豆瓣从研究微生物入手

上午9时,伴随着清晨的阳光,10余辆大货车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门口排起了长队。下车亮码、登记,工作人员对驾驶员、货车进行仔细的消毒。赣A、皖A、甘B……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陆续前来拉货。

插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传统产业发展更快更稳。“年底是企业产销旺季。在今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公司产品线上全渠道销售额万元,已经连续五年蝉联豆瓣酱类目第一名。产品更是远销韩国、新加坡、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世界各地的订单不断发来,目前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

二楼晒场上,上百缸豆瓣正在日光下曝晒,已呈现陈酿豆瓣的红褐色泽。这些瓦缸中,分别装着用传统工艺酿造并发酵一年、两年、三年,直至七年期的豆瓣。匠人们在绛红色的晒缸旁,日复一日重复着往昔的技艺。

楼下的另一处阳光晒场上,数字化改造给生产带来的改变已是显而易见。公司生产总监桂福林告诉记者,发酵池经过精心设计,每个池约1米深10米长,让翻晒机的螺旋轴与池底保持5厘米的距离。这些都是经过反复试验后确定的,可以在保证物料翻搅均匀的同时,让微生物充分混合,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机器运转的所有数据都能实时监控,可以根据入池时间进行精准调节。

在郫县豆瓣产业研究院院长黄家全看来,要想豆瓣酱持续赢得市场认可,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缺一不可。为此,公司联合江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成立郫县豆瓣产业研究院,开展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郫县豆瓣产业技术水平和价值提升。

上午10时,跟随着黄家全的步伐,记者来到了郫县豆瓣核心菌种研究及转化应用实验室。“在这里,我们主要进行郫县豆瓣酿造微生物结构及演替规律,郫县豆瓣呈香、呈味物质代谢转化过程解析,郫县豆瓣特色菌种、复合菌剂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黄家全介绍道。而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目标: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让郫县豆瓣焕发出新的活力。除了做调料的豆瓣酱,公司还根据研究结构不断推出配卤菜、火锅的豆瓣酱蘸料、牛肉酱等新产品。“关于豆瓣,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深入一线追击·夜

细如丝的坚守:制好玻纤有赖全天候的产出

深夜11时许,路上的车流逐渐稀疏。但青白江欧洲产业城里的工厂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巨石集团成都公司的生产车间内,配料、熔化、拉丝成形、络纱、包装……身着灰蓝色工服的操作员忙碌着,各个环节运行有条不紊。

记者在络纱车间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原丝筒经过高温烘干后进入络纱环节。晚班工人们熟练地找头、并络、打结后,一旁的自动化设备完成覆膜、贴标。在检装车间里,机械手马不停蹄地将一卷卷细如发、亮如银的玻璃纤维成品搬运下来,经过包装后,运送到智能化高架库中。车间的质量检查员张雯快步穿梭其中,检查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工人的规范操作。

因具备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绝缘性好等特性,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器、建筑建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体育休闲等各个领域,成为替代钢材、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的新一代复合材料。“目前我们的产品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车间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的状态。”张雯说道,不能因为市场的需求而降低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车间全员上下正全力以赴投入生产,保持着高战斗力高执行力的状态。

“人歇机器不歇。”张雯告诉记者,工厂24小时不停工是由玻璃纤维工艺所决定的。“要将上千度的玻璃液变成比头发还细的丝线,对生产作业稳定性要求很高,必须要连续生产,否则产生的成本就会很高。”

玻纤制造是流程性工艺,含原料进料、配合料制备、窑炉投料等上百个工序。对产能、产品质量24小时的坚守,源于这座年产25万吨玻璃纤维制造基地的智能之变。在生产线上,接到生产信息后,拉丝会自动匹配生产炉位,而且会根据信息自动调配所需附件和原料。在窑炉总控室里,各类丰富的生产数据显示在硕大的信息交互屏上。这里是整个车间的“大脑”,所有数据实时联动,时刻精确反映生产作业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采访结束,已是子夜时分。走出巨石成都厂房,记者看到一街之隔的天马高端轴承智能制造基地内,同样机器轰鸣。这里生产的“成都造”风力发电轴承打破了国外轴承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主要供应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金风科技、重庆海装等公司。

日夜更迭,每个昼夜都是初心的坚守。分秒过隙,不同岗位迸发相同的热爱与坚持。我们看到凌晨3点轰鸣的生产车间,看到正午阳光下的汗水。对成都的先进制造业来说,这是奋进的昼夜,这是创新的昼夜。人们在这里创造,在这里挥洒汗水,共同绘就无限活力的成都。(成都日报记者程怡欣摄影张朝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